儿童肺容量检查

肺活量在小气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根据检测肺活量时受试者用力程度的不同,肺活量(vitalcapacity,VC)可分为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capacity,FVC,又称时间肺活量)和慢肺活量(slowvitalcapacity,SVC)。

其中前者是在受试者做快速、最大用力呼气时测得的,后者是在受试者做缓慢、最大用力呼气时测得的,通常仅以VC表示。

SVC和FVC的差值或比值被认为是一个评价远端小气道异常的间接指标,可以反映远端小气道在呼气早期的陷闭,尤其是重度哮喘患者。Perez等研究表明,在FEV1及FEV1/FVC正常的中-重度成人哮喘患者中,10%存在FVC-SVC>10%,但与其他小气道功能指标相比,其敏感性相对较差。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行常规肺功能检查时,配合程度不如成人,故在使用该参数评价小气道功能时,需注意检查完成的质量,尤其是呼气不足或用力程度不足的情况。另外,任何部位的气道陷闭和气体潴留均可引起VC下降,且目前尚无该指标在儿童小气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单独使用其评价小气道功能的价值有限,应结合RV和TLC综合判断。

残气量及肺总量在小气道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当受试者用力呼气至FRC位时,小气道趋于关闭状态,此时残余的肺容积即为残气量(residualvolume,RV)。若小气道存在陷闭,或肺泡内本该呼出的气体尚未呼出时小气道提前关闭,均会发生气体潴留,导致RV和RV/TLC增高。

1999年,有人提出了“小气道阻塞综合征”的概念,即一种肺功能改变模式,VC和FEV1降低、FEV1/VC和TLC正常、RV和RV/TLC增高,提示小气道阻塞。2005年ATS/ERS肺功能指南也对该肺功能模式作了解读,认为多数是由呼气不足所致,除此之外可能是与呼气早期局部小气道陷闭有关。

根据肺功能障碍类型判读标准,FEV1/VC和TLC均正常,则既不属于阻塞性,也不属于限制性,但是FEV1确有降低,因此有学者将其描述为“非特异性通气功能障碍”。2009年,Hyatt等回顾性研究了80929例成人的肺功能检查,其中7702例(9.5%)存在FEV1和FVC降低、FEV1/VC正常、TLC正常,并将该肺功能改变定义为“非特异性模式”(nonspecificpattern,NSP)。该研究对存在NSP的患者的随机抽样研究结果表明,FEV1呈轻-中度降低,RV及RV/TLC均增高,且半数以上存在气道高反应,系无症状哮喘患者,23%患者的肺功能可随着治疗好转。分析其原因,并非弥漫性气道狭窄,可能是由于段或亚段气道在用力呼气早期快速陷闭,尤其是周边小气道,导致这部分气道仅增高了RV,而不影响FEV1/FVC,正常区域的气道可产生正常的FEV1/FVC,最终FEV1和FVC同比下降。因此“小气道阻塞综合征”或“非特异性模式”均提示了呼气早期的小气道陷闭,是小气道功能异常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另外,与常规肺通气功能相比,RV/TLC对小气道陷闭和气体潴留更为敏感。Mahut等研究表明,7%~11%哮喘患儿存在RV/TLC增高的气体潴留,而且这部分患儿的FEF50%均正常。而Bruno等[26]对无症状且常规肺功能表现正常的哮喘患儿研究表明,出现RV/TLC>0.30提示存小气道陷闭,可能与前3个月内的急性发作有关。虽然肺容量测定可以很好地反映小气道陷闭及气体潴留,但是该方法并非常规检查项目,需要患儿良好配合。(资料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6年12月第31卷第12期)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