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有哪些?回顾性分析1990~1997年57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情况分为两组: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常规组)27例。两组对比: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及热程明显短于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果表明: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能使体温迅速降低,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滴速是护理的关键。

护理

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为血液制品,容易被污染。在准备和输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执行。

因丙球价格较高,排气过程中应避免浪费,输注前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排除输液管中的空气,输毕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滴注。

静脉输注可增加心脏前负荷,输注过快易诱发心力衰竭。最初30min内应缓慢滴注,0.6~1.2ml/(kg*h),若无不适,可增加到2.4ml/(kg*h),并注意观察反应。如连续输注,第2瓶起滴速可加至4.8ml/(kg*h)。如出现心动过速、胸闷、出汗、恶心等症状,应暂停或减慢滴速,待症状消失后再缓慢滴注,调整至患儿能耐受的速度。

输液中应经常巡视,开始滴注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等),如有首先停止滴注,静脉应用非那根、地塞米松等,待症状缓解后缓慢输注。最严重的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常在10min内发生。故应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发生异常及时处理,本组无1例出现过敏反应。

丙球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溶液,蛋白浓度为5%,经过沉淀、超滤、浓缩等步骤精制而成,稳定性能好,不含任何防腐剂。本品应贮存于2~8℃暗处,开启后立即使用,未用完应废弃,若溶液混浊或结冰不能再使用。注射时不宜加任何药物。

接受丙球治疗的患儿,如需注射麻诊疫苗至少间隔11个月,其它预防接种3个月后照常进行。

过敏体质或对丙球有严重全身反应、选择性IgA缺乏症患儿禁用,因可发生严重血管舒缩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