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但可能也是最复杂的症状,处理不当,会带给当事医生和家长都带来心理压力。那么小儿退热,有哪些药物可选?

可备用的药有:

扑热息痛、小儿鲁米那、小儿退热栓、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小白退热口服液、柴胡饮、小儿退热口服液等。

最佳必备药及使用方法:

1扑热息痛:适用于2岁以上小儿根据年龄不同选择不同剂量。一般情况下,2~3岁5~100毫克,4~6岁100~150毫克。轻度发热38℃以下,选择较小剂量;中度发热38℃~39℃选择中间剂量;高热39℃以上选择大剂量。扑热息痛规格有两种,500毫克/片、300毫克/片。

2小儿鲁米那: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除有退热作用外,还有止惊作用。可预防小儿高热惊厥,价格便宜,疗效好。一般情况下,半岁前半片,以后每岁1片。即3岁小儿可服3片,可根据发热程度加减剂量。

3小儿退热栓:当小儿高热,使用退热栓,有很好的退热效果,使用退热栓时,要注意放置方法。把外包装去掉,小儿取侧卧位,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肛门。

其它备选商品药还有:

日夜百服宁、泰诺、泰诺林、康利诺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使用退热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退热药,顾名思义,发热才需服用。有的家长怕小儿发热,在小儿不发热时也给服用退热药,以便预防发热。这是不对的。当小儿不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小儿出汗过多,丢失过多电解质,造成低体温,失盐失水出现虚脱,甚至休克。·小儿发热不同于成人,不要忘记物理降温,尤其是婴幼儿,物理降温速度快,副作用少,优于药物降温。

·小儿汗腺不发达,不易“发汗”。切莫给小儿多穿多盖“捂汗”,这样不但不能降温,反而使小儿体温聚升,甚至造成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4—6小时。当体温降至正常或较前下降后,也应4小时后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小儿发热,不要等到小儿再次出现高热时方服用退热药,以免出现高热惊厥。

·服用退热药时,药物剂量可灵活掌握中,度发热按说明书推荐剂量,高热或超高热时可适当增加剂量,中度以下发热可减少剂量。

·小儿发热一定要频饮水,稍增加食盐摄入量,饮料不能代替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