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是指把抓回的中药放入砂锅里的一种煮食方式,可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那么如何煎煮中药呢?

如何煎煮中药呢?

第1步:浸泡

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浸泡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夏天稍短,冬天稍长;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第2步:选择煎药器具

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也可选用不锈钢锅、搪瓷锅等。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铝锅等,主要是因为铁、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煎煮时易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而影响疗效。

第3步:先煎

主要指一些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矿物(如代赭石、磁石、石膏、寒水石)、介壳类(珍珠母、石决明、瓦楞子、龟板)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15~20分钟。

第4步:投入已浸泡的主药料

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的禁止服用)。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以防止药液浑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蒲黄、旋复花、车前子等。

第5步:后下

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需在煎煮结束前5~10分钟时放入。如薄荷、砂仁、沉香、白豆蔻。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于芳香药物,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第6步:收集第一煎的药液单独存放

将药渣加水继续煎煮,加水量为一煎的1/3~1/2。煎煮时间约为15~20分钟。

第7步:合并两次煎得的药液

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

第8步:兑入

在煎好的药汁中兑入另煎、烊化的药液或需冲服的药物。另煎主要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取汁与方中其他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如西洋参、人参、鹿茸等。烊化又称溶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物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如阿胶、鹿角胶等。

服药也要看时间

内服汤剂一般宜温服,每日一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肠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对于神志不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口服时,可以采用鼻饲给药法。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煎煮中药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