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当上新妈妈新爸爸的朋友们,都会遇到一些小孩比较奇怪的举动,比如半夜啼哭,然后家里的老人就会说出一些更加奇怪的解决方法,比如给小孩收惊。那么,面对如此一类的儿童成长安全问题,家长们是否要听从老人的话呢?

偏方1:半夜啼哭,需要收惊

小刚(半岁)平时睡眠都挺好的,只是近来半夜经常啼哭,怎么哄都不行。婆婆说孩子在外面受到了惊吓,一定要收惊才能改善。

可信度指数:★☆☆☆☆

民俗:从科学观点来说,受惊就是一种频率干扰,3岁以前的幼儿身体频率尚未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有时也可能是疾病因素所导致,应该先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西医:要克服半夜啼哭,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很重要。睡前不要玩得太疯,以免在睡眠时依旧保持亢奋状态。可以规划一些睡前仪式,比如刷牙、念故事书等,让孩子知道睡觉时间到了,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偏方2:幼儿不宜遇丧事,容易中邪

今天带小瑜(4岁)出门,恰巧遇见有人办丧事,回家后小瑜就开始反复发烧、哭闹不停,婆婆说这都是因为看见了丧事,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可信度指数:★☆☆☆☆

民俗:类似这种情况,多半是幼儿受到强烈的声响刺激所致,和丧事本身没什么联系。如果幼儿一再哭闹不停,请及时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必要时可服用一些舒缓神经、安定心神的药物。

西医:许多幼儿神经疾病常被以为是中邪,其实没必要太紧张,只要继续维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即可,必要时才有限度地服用一些药物,以求拥有更优良的睡眠品质。

偏方3:满月时做胆,将来不容易受惊吓

我家宝宝即将满月,家中长辈一直要我去河边捡石头,说要在满月时给孩子“做胆”,这样将来不容易受到惊吓。

可信度指数:★☆☆☆☆

民俗:小孩胆量一部分是遗传的,另一部分是通过家庭环境形成的,不可能靠“做胆”改变小孩性格。

西医:人的胆量大小,跟整体性格心理的发育有关,不能靠“做胆”来实现。因此,这项“做胆”仪式虽然比较受重视,但多半只代表家长的一种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