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鱼又称柳条鱼。属硬骨鱼纲、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鱼属。淡水小型鱼类,原产美洲,现已成为世界性鱼类。那么食蚊鱼繁殖方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食蚊鱼繁殖方法

食蚊鱼为卵胎生,雄鱼臀鳍前部的一部分鳍条特化成交配器,生殖时一尾雄鱼常追逐多尾雌鱼进行交配。卵在体内受精和孵化。在华东地区每年4~11月开始繁殖,5~9月为最适期,每隔30~40天产仔一次,每年繁殖3~7次。当水温上升至20℃以上时开始产仔,每胎20~40尾,每尾雌鱼年产200~300尾仔鱼。初生仔鱼离开母体即能自由游泳和摄食,水温适宜时,经一个月左右即达性成熟。12月后水温下降,停止繁殖。

体型小,背缘浅弧形,腹部圆凸。头宽短,前端楔形。吻短。眼大。口上位,下颌突出于上颌,颌牙细小。无须。头、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短,无硬刺,起点位于臀鳍起点的后上方,距尾鳍基约等于距吻端的1/2。臀鳍位于背鳍下方稍前处,雄鱼臀鳍第三至第五根鳍条延长,变形,成为输精器。胸鳍中侧位,末端钝圆,向后超越腹鳍基部。尾鳍圆形。体背灰黑,腹部白色。头背具一黑斑,沿背部及尾柄末端具黑色条纹。除腹鳍外,其余各鳍具小黑点。

体长形,略侧扁,背缘浅弧形,腹部圆凸。头短宽,吻短。眼大。口小,上位,颌齿细小。体被圆鳞,无侧线。背鳍位于体中点之后。臀鳍位于背鳍前下方。雄鱼臀鳍的第3—5鳍条延长变成输精器。尾鳍圆形。体背灰黑,腹部白色。头背有1黑斑,沿背部及尾柄末端有黑色条纹。为热带淡水生活小鱼,卵胎生,一年多次产仔。以动物食性为主。无食用价值,但它嗜食蚊子幼虫,有益于环境保护,也有观赏价值。原产北美,引入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诸多省区。也被移殖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