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科学家经过3年多的研究,在浙江省天台县确认发现了新种恐龙化石,并将这种恐龙命名为“天台越龙”。他们的研究论文已经在英国《白垩纪研究》杂志上发表。
记者12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看到这一珍贵的化石标本。在含砾砂岩上,恐龙骨骼清晰可见。浙江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馆员郑文杰介绍说,它是1998年当地修建高速公路时发现的,2009年,博物馆开始对其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标本包括恐龙的颈椎、脊椎、尾椎、前肢和后肢等部位,是浙江省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之一。从发现的材料估计,这头恐龙长约1.5米,高不足1米,是迄今为止在浙江发现的最小的恐龙。
而在进一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头恐龙还是一个新属种,由于化石出土地古属越国,便将其命名为“天台越龙”。“天台越龙”生活在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属于鸟脚类恐龙中的基干鸟脚类。
鸟脚类恐龙是恐龙中种类最多样、发布最广的一类,在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世界各大陆都有发现。它属于鸟臀类这一恐龙大类,而内部又分为基干鸟脚类、禽龙类和鸭嘴龙类三类,基干鸟脚类是小型鸟脚类恐龙,较为原始,而后两类比较进化,人们最熟悉的当属鸭嘴龙类。
郑文杰说,基干鸟脚类恐龙是植食类动物,后肢较长,以二足行走为主,在觅食或休息时可能前脚也能着地,学界一般认为它们擅长奔跑,以逃避肉食类恐龙的追杀。而最新有科学家提出,部分基干鸟脚类恐龙还会打洞在地下生活。
此前亚洲大陆上只发现过4种基干鸟脚类恐龙,分别位于中国的辽吉两省、韩国和蒙古。郑文杰说,“天台越龙”不但是中国东南沿海首次发现的鸟脚类恐龙,而且是亚洲所发现的鸟脚类恐龙中所处纬度最低的。
在2012年第34卷《白垩纪研究》杂志上,浙江自然博物馆郑文杰、金幸生,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东洋一、柴田正辉和浙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俞方明共同发表了题为《中国浙江省天台白垩纪两头塘组一新的鸟臀类恐龙》的论文,“天台越龙”的地位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公认。
浙江境内白垩纪地层分布广泛,富含恐龙与恐龙蛋等化石,此前,浙江已经发现了四种恐龙新种:浙江吉兰泰龙、礼贤浙江龙、丽水浙江龙和中国东阳龙。而“天台越龙”是第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