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在两会上会有哪些新风向?2017年,监管的风向一下从“规范”升级成了“高度警惕”。这种大转折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之外的人士看来,直观感受是“行业不行了”。如果说,监管的风向影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倒不如说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决定了监管的态度。下面从互联网众筹具体领域公益众筹、产品众筹、收益类众筹及股权众筹作为切口,来讲述监管的风向为什么会突生骤变。

众筹理财知识

公益众筹2016年,民政部指定了13家平台为首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其中,腾讯公益,轻松筹在内。政府指定募捐平台,一方面与2016年9月1日落地实施的《慈善法》有关,另一方面也在“规范”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然而,在《慈善法》落地实施之后,互联网公益众筹的乱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作为为数不多的获得公益众筹牌照的轻松筹。笔者在2016年下半年曾就“轻松筹诈捐门”事件采访过该平台公关部的张女士,张女士表示,平台是采取社会监督的方式。然而,轻松筹自成立以来,模式就饱受质疑,更因虚假信息,频频陷入“诈捐门”事件,引发信用危机。于是,“规范”变成了“警告”。2017年,刚过完春节,民政部发出公告表示,因轻松筹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对信息真实客观和完整性甄别不够等问题约谈该平台相关人员,要求其立即整改,做好信息审核和风险防范工作。轻松筹被民政部约谈、警告,就如政府监管部门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风险防范的预防针”。互联网众筹发展至今,平台在风险控制机制上不能简单依靠社会监督,也很难置身事外完全地做一个“纯信息中介”。产品众筹2011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互联网众筹平台点名时间,平台定位是产品众筹,通过小投资,帮助众筹发起者实现梦想。然而,在产品众筹发展的这几年,一些众筹发起者的梦想掺杂着许多的杂质。在产品众筹平台,接连出“爆款”,项目轻轻松松就众筹破亿元,众筹1小时破百万。然而,在这些“精品项目”的背后,却有着一条完整的刷单的产业链。在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可以获得几千的关注、点赞,还外送评论。刷单现象丛生,一方面反映了平台众筹规则的漏洞,另一方面还隐藏着平台知道数据造假,但放之任之。众筹平台或者项目方喜欢给自己带“高帽”,根源在于平台的数据好看,获得更多的流量,从而吸引更多地资源。然而,在这条虚假繁荣的路上,平台也给自己留下了一堆的烂尾工作。在2016年,频频有投资者向爆料,众筹之后商家迟迟不肯发货,货发过来之后,与预期的又相差太大,投资人感慨,筹到了一堆垃圾。更有甚者,融资企业直接宣布破产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收益类众筹融资方众筹成功后,开业几个月就草草宣布店铺关门倒闭,然而,在交给投资人的报表上却是漏洞百出,而造成这个漏洞的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项目方违规使用众筹资金。2016年,是收益类众筹爆发的一年,在“量”的爆发上,“质”却令人担忧。在“曝光台”上,投资人爆料项目出问题的,比比皆是。此前,曾报道过一个健身房项目,该项目还没有完成合伙企业注册就宣布倒闭了,众筹的款项打了水漂,项目方的倒闭声明中是因为健身房工作室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停止营业。而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却在于该工作室引进两位新合伙人,而合伙人却从公司账户拿走了22万的资金。收益类众筹以店铺类众筹居多,店铺类众筹除了项目潜在的市场风险外,项目方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项目方的履约能力等等都是店铺开业后成败的重要因素,而众筹平台作为中介,说到底,还是对项目的风险控制能力。股权众筹2016年,“宏力能源欺诈事件”不仅一度让整个行业陷入了困境,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4月,就有媒体获悉,股权众筹被纳入互联网金融重点整治领域,并重点查处七类问题。在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又在七大类中对“众筹买房”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股权众筹初衷是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由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客观存在,项目又流动性差、退出难,再加上行业的不规范,如何风险防范成了难题。总的来说众筹行业的现状决定了监管的风向,而监管风向的转变又意味着平台责任的加重。首先,平台要实现项目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规模及众筹金额不再是考量一个平台的首要指标。其次,监管部门要求警惕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平台将要把风控贯穿到整个项目的始终,直至投资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