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晚间消息,三家交易所发布通知自1月8日起暂停实施指数熔断。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熔断机制不是市场大跌的主因,但从近两次实际熔断情况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熔断机制又有一定“磁吸效应”,即在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导致股指加速触碰熔断阈值,起了助跌的作用。权衡利弊,目前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因此,为维护市场稳定,证监会决定暂停熔断机制。引入熔断机制是在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发生以后,应各有关方面的呼吁开始启动的,有关方案经过了审慎的论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熔断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在我国没有经验,市场适应也要有一个过程,需要逐步探索、积累经验、动态调整。下一步,证监会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改进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当2015年的“股灾”还历历在目时,新年伊始的两场暴跌再次“砸晕”了一众股民。

1月7日,仅仅交易了13分钟的A股,便因触发熔断底线暂停交易。随后,磁吸效应导致沪深300指数迅速下跌至7%,A股提前休市。这也是2016首周第四度熔断。从1月4日到7日,四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跌幅达到11.96%,创造史上最差开局。

新年开始实施的熔断机制,带来了市场罕见的恐慌。四天四度熔断后,股民、专家、机构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A股的熔断机制是否有存在的合理性?

熔断机制暂停后,什么时候重启?

一、取消

原因:与停板制度互为冲突

影响市场效率引发流动性危机

在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看来,熔断机制的本意是给市场冷静期,让投资者充分消化市场信息,从交易机制上保持市场稳定。但熔断机制是否可以减缓市场波动,结论不一。而在T+1市场实行熔断机制,交易数据显示的结果加剧了流动性危机风险。此外,林采宜认为,在已实施涨跌停板制度的中国股市,实施熔断机制,会过多干预交易,影响市场效率。

而私募大佬但斌更是直言,“金融市场最怕没有流动性,特别是高估严重的市场。熔断等于加速股灾的形成。投机的市场,本来是个击鼓传花的游戏,熔断相当于叫停鼓声。没有流动性,对于金融机构是致命性的,一旦遇到大规模赎回,又卖不出,后果非常严重!”

同时,西南证券首席经济研究员张仕元也认为,熔断机制是多此一举,还是直接取消比较好。“这是一次不成功的监管创新,市场运行机制不同,投资者结构不同,冒然拿来只会带来问题,监管体系应该适合中国国情,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散户结构是短期改变不了的,历史上拿来主义害人不浅。”他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大背景下,熔断机制的实施节点选择也不是很好。大盘跌停的情况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上有,但是并不多,像这种频繁触发熔断,其实就相当于大盘跌停了,这是很少见的。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桂浩明表示,在当前的A股市场环境中,熔断机制在面临系统性风险时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一旦指数触发了第一个熔断阈值,第二个熔断阈值也会很快被击破,而且熔断机制生效后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会进一步放大指数的下行风险。

不过,就证监会7日夜间的表态来看,取消熔断机制不太可能。

二、微调

建议:跌幅触及5%不熔断

吸引增量资金入场调大熔断比例

“两级熔断机制的制定是股灾里的一个仓促之举,既缺历史层面的调研,又缺实操层面的考虑。熔断机制本意是控制下跌,实际上则会把不跌停的股票硬打成跌停,原因就是磁吸效应,就是群体对流动性的恐慌。”丹阳投资首席投资官康水跃认为,熔断机制的推出应该考虑到涨跌不对等这个现实问题。决策层取消熔断机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修改,建议修改为“跌幅阈值7%,涨幅阈值5%,跌幅触及5%不熔断,涨幅触及5%即熔断”。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称,熔断机制触发后,管理层要做的是换上新的保险丝,而非不作为直接再把断掉的保险丝接上。熔断机制并不能改变大盘的趋势,只能合理运用减缓市场波动。监管层制度准备不充分加剧了暴跌的蔓延。苏培科呼吁监管层出手,规范大小非减持,吸引增量资金入场,维护市场资金平衡。

此外,华泰证券高级投资顾问裴毅也表示,要么取消熔断,恢复原有模式,要么废除涨跌停制度,并且调大熔断比例,让市场有充分消化的时间。没有时间交投,只会加大恐慌。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博士则称,完善熔断机制迫在眉睫。设置熔断机制不应当降低市场原有流动性,对于大盘指数要更偏重防范过度波动,对于个股则要更偏重提供流动性。借鉴国际经验以及散户为主的国情,邓海清建议个股涨跌停板放宽到15%,第一次指数熔断线维持5%,第二次指数熔断线放宽到10%。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