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伊始,沪深股市就出现了连续大幅下跌,截至1月13日,总共8个交易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跌去了近600点,该指数现在已经破位3000点,逼近去年以来的最低点。如果说去年股市的暴跌,主要是因为指数上涨太多,并且又上涨太快,加上资金杠杆使用过度,那么到了今天,一方面股市的点位相比去年的水平明显要低不少,另一方面大量的场外融资盘已经被清理,场内融资规模也减少了一半多,按理来说市场具有稳定的基础,何至于再度出现暴跌呢?

股票暴跌的原因2016年A股为什么会暴跌?

多种因素

有人将暴跌归咎于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应该说这次股市下跌的确有汇率贬值的因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去年8月份也出现过汇率的调整,而当时在汇率企稳以后,股市就马上反弹,而现在汇率反弹了,股市则还是在下跌;而且还因为汇率贬值的趋势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并非突然冒出来的利空,股市没有理由在趋势形成时不跌,到了趋势已经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跌。

还有人认为下跌是与实体经济不佳有关,这当然也是事实,但至少实体经济不佳的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经济增速走L型而非U型,更非V型,则早已经是市场的共识,因此不存在因为对实体经济的预期不好,等到了2016年开始的时候大家再一起大规模做空股市的情形。

至于还有人说的是因为搞了熔断机制,才导致了股市下跌,那就更加没有道理了。熔断机制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它本身并没有利空或者利多的倾向,只是会助涨助跌。应该说,这次暴跌应该还有其他内在的因素。

供求失衡

去年年中股市暴跌,其触发因素是管理层的去杠杆操作,实际上也就是打破了原来的供求格局,钱一下子少了,股票还是这么些,于是只能下跌,让市值降下来,与资金面相协调。又因为市值降得太快,市场承受不了,于是也就只能采取一系列的临时行政措施,包括暂停新股发行,禁止上市公司大股东及高管卖出股票,直至组织资金入场托盘“救市”。在实施了直接控制供求关系的手段后仍然不见效的情况下,更是以行政手段调整交易规则,譬如限制期货开仓、建立熔断机制等,目的还是为了能够控制行情,并且在行情不可控时人为地予以阻断。但是,所有这一切,大都不是常态化的措施,并且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以及流动性为代价的。

一段时间来,在管理层一再表示市场已经进入了自我修复、自主运行状态,这样自然不能让市场仍处于非常态化运行中,股市需要回归常态化。于是先恢复了新股的发行,并且加快推进注册制改革。进入2016年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减持也恢复了,只是附加了一些作用有限的限制性条件,而承担“救市”任务的“国家队”,则不再买入股票,相反也有不少媒体报道说已经在悄悄卖出了。这还不算,与此同时,权威人物还在强调,要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上交所要搞战略新兴创业板,新三板在已经超高速扩容的基础上还要再加快发展速度,地方股权交易中心也要快速发展,甚至众筹市场也被确定为要大力发展。而所有这些,都围绕一件事情,就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其中作为主战场的沪深股市,更是首当其冲。

从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大局的角度出发,这样的安排也许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仅仅只有股票供应上的扩容,却没有增量资金入市,同时资金杠杆还在被收缩,如此自然会导致供求关系的紧张,结果一定是股市下跌。这种下跌是无法熔断的,也不是靠喊几句加强预期管理就可以解决的,而它给投资者所带来的财产性损失,则是明明白白的。所谓暴跌的逻辑,也就在供求的严重失衡上。

显然,根据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来制定发展直接融资的规模,同时大力增加股市的资金供应,从根本上改变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局面,这应该是化解当前市场风险的途径。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