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系统自1913年,由美国国会立法“联储法案”起成立。根据“联储法案”,美联储的目的是“谋求就业最大化,平抑价格,和适中的长期预期年化利率”。其中,适度的长期预期年化利率和平抑价格有内在因果关系,可以笼统地称为抑制通货膨胀。因而可以说,联储的两大任务,是扩大就业,和抑制通胀。

“美联储”达到这两个目的的途径就是:货币政策。所谓货币政策,归根结底,是对货币总供应量的宏观控制。由于货币总量难于统计,对货币总量的控制在现实中是通过对预期年化利率的调控实现的。预期年化利率上升,对应于货币量减少。预期年化利率下降,对应货币量上升。

那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否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当然可能。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金融市场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宏观经济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即使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其初衷是改善美国国内经济状况,客观上也可能带来对其他国家的冲击。这是全球化经济的一个客观必然。

比如,美联储为了应对美国国内的次贷危机而实行的QE系列操作,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秩序,客观上的确造成和促进了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以及资产泡沫。这些通胀和泡沫的和QE的具体关联程度是学术研究的范畴,但是这个关联的客观存在是明显的。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样的负面(以及正面)影响的存在,有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换句话说,这些相互影响的存在,并不取决于美联储,而是全球化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这样的负面影响,往往与正面影响伴生。很多国家的经济和美国经济有高度依赖性(或称关联性),其中有些国家由于其国内国外经济结构的原因,在美国经济繁荣时,增长率会高于美国,而美国经济不景气是,经济衰退的速度也高于美国。这与高beta金融资产的规律类似。比如,金砖四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