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霞庄位于斗门镇南门村新围,占地面积约53500平方米,是珠海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古村落庄园。

提起南门村,人们自然会怀旧寻古,追溯起历经沧桑的史实。宋朝末年,朝廷-无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城拔寨中,政权岌岌可危,王室望族纷纷他乡谋生。俗称魏王派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匡美的后裔辗转河北、江西及广东,当中魏王廷美第十一代孙赵光太于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从大赤坎迁至大沥岐,成为南门赵氏族人的始祖。历经600余年,南门赵氏子孙繁衍到今已蔚为大族,并扩展到10条自然村共5000多人。

据说当年“魏王派”后人赵维茂经营中药材发家致富。随后,他深感在已立村近400年、人口密集且地方狭窄的大村居住不够惬意,便萌生迁居异地的念头。

他相中了大村北侧秀水绿树的环境,认为这里有霞山依傍,有河溪流经,是居住繁衍的风水宝地,执意在此另立村场。

初始,建了三间土屋。随后,其精明能干的二儿子向荣将接霞庄推向了鼎盛时期。

期间在“大当家”赵向荣的锐意经营下,家族生意兴隆,富甲一方。庄内先后建起了14座大屋,大部分为三进庭院,也有五进庭院。清朝同治年间,这里每家每户大屋之间都留有一条青云巷,当时也称之为跑马石路,路口建有门楼,甚为壮观。跑马石路旁,建起青砖瓦房,每栋三间或四间、五间同一式的一厅两房,配有厢房和后花园,并建有书房、画廊,门前院子为花厅,背后是花地。

在这个鼎盛时期里,这位当家为整个家族兴建了子孙塘、文馆、武馆、暖阁、马房和花王宿舍,还修建了近千平方米的荷花池,池中有凉亭,一艘长13.2米、宽6.6米的石彩帘船两边分别通往凉亭和花圃的九曲石桥,供庄上人家登船避暑,观赏荷花。

庄中还修建了一条100多米长、两旁是翠竹成排的通往花园的石板路。花园种上各种花草,花繁叶茂,鸟语花香,蜂来蝶至。

庄中建有一连三座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72个门口的崇基堂。崇基堂这座宏大建筑类似佛山祖庙,是由佛山人设计、修建而成的,砖雕、基石等原材料都是从当时的佛山运来。

庄园东、西、北三面有荷花池和绿竹环抱着,南边有护庄河以及四米高的围墙围住。一条河自东向西,转北流向子孙塘,庄园后边即东南方则全是俗称“神仙沙”堆成的大沙丘即霞山。山上是一片树林,长满密密麻麻的极具观赏性的棕竺,山前是香火鼎盛的“关帝庙”。

整个庄园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布局十分讲究,优雅别致。

昔日的接霞庄,不光景致可与曹雪芹笔下贾府大观园相媲美,而且人才辈出,显赫一方,为王室望族增添异彩,令世人刮目相看。

庄园先祖维茂因子孙为官而获封荫;鼎盛时期的“大当家”向荣善于交际与经营,使家族成为一方富豪;向荣的长子大刚,授刑部山东清史司郎,诰授奉政大夫,仕途畅顺,官至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