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关古时候的电视连续剧时,常常听见“宰相”或“丞相”这类的专有名词,都代指仅次皇上的最大行政官员,但在历史上却沒有“宰相”这一官衔,这是为什么呢?

“丞相”一词最开始始于春秋战国时代。秦武王刚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候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汉朝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国相,萧何过世后,曹参接任。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之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帝国拟制中央政府,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叫为相。南朝之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候设左、右丞相,等于原先的尚书左右仆射,稳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掌有权力。明朝初期,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利巨大。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以“心怀不轨”之名诛灭了丞相胡惟庸,并一声令下撤中书省,废止丞相。由皇上亲身执掌六部,立即管理方法國家政务。到此,中国历史上推行了1600很多年的丞相制被废止。

“宰相”则并并不是中国历史上存有的官名,它是特指最大的特首,一般 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朝的丞相陈光说:“宰相者,上佐君王,理阳阴,顺四时,下遂天地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国,内亲附老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位也。”因此它的官名伴随着朝代更替,依次出現过国相、丞相、大司徒、上官、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高达几十种官名。

由此可见,丞相是实际的官衔名,宰相则就是指最大的特首。但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时间中,丞相和宰相差别并不算太大,以致于常常被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