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18时,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次飞行。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赢得了第一次胜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当晚,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长征五号乙发射场区指挥部总指挥张、、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介绍了该火箭、有效载荷的研制、首飞任务的实施以及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后续安排。

中国空间站阶段性任务获得第一次胜利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首次成功发射,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打开了大门冀表示,此次任务已经验证了火箭计划的正确性,并检查了火箭的功能性能。为了充分发挥首次飞行任务的综合效益,火箭搭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一个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和10多个试验载荷。

其中,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中国空间站的运行和未来载人探月的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天地穿梭飞船。本次任务将验证热防护、控制、伞群回收和高速再入期间航天器部分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柔性充气货物返回舱试验舱是中国新型航天运输工具的试验舱。本次任务将验证充气返回舱轨道再入的关键技术。根据飞行程序,试验舱和试验船将在完成在轨试验后分别于5月6日和8日返回东风着陆点。

张介绍说,从1月18日联合有效载荷空间站的核心舱进入空间站到5月5日成功发射的时间跨度为109天。面对防疫和控制的多重压力、任务的并行执行和空间飞行的严峻质量形势,所有参与者都以“确保安全和成功”为目标要求,为任务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射场系统将继续组织和实施主要的空间发射任务,如后续空间站建设阶段任务。

许多独特的技术满足了中国载人空间站项目的需要。

长征五号乙火箭有许多独特的技术

首先,从构型的角度来看,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采用了一个半构型,由一个核心级1+助推器+短舱盖组件组成。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取消了核心二级。采用少级设计理念,所有火箭发动机在地面点火启动,减少了第一级之间的间隔,火箭第一级直接进入轨道,同时箭地接口采用零秒连接器等大量技术,提高了火箭固有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二,从外观来看,两种火箭最大的区别在于整流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整流罩长度为12.267米,长征五号乙火箭整流罩长度为20.5米,体积超过345立方米。它是目前我国运载量最大的火箭整流罩,以便更好地满足空间站舱发射任务的需要。它是我国现役火箭最大整流罩体积的1.8倍,与国外大型火箭的整流罩大小相当。

第三,从用途来看,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大型高轨道卫星和各种深空探测器,如东方五号平台卫星、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在低地球轨道发射大型航天器和模块,如空间站的核心模块和实验模块。

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第一次飞行的成功,充分验证了火箭和各系统总体设计的正确性和协调性。它突破了大型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坦克火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新技术,使中国运载火箭在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22吨以上。”王珏说,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的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和运载效率在中国处于最高水平,在世界处于最高水平,为中国空间站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完工。

“这次成功发射不仅取得了空间站阶段任务的第一次胜利,也为中国的太空飞行带来了转机,并增强了对后续任务的信心。”针对最近两次发射失败,冀表示,一个多月来,模型团队和航天专家一直集中精力,夜以继日地开展深入的问题恢复、原因分析、试验验证等调零工作。目前,这两种故障的故障位置和机理已经基本清楚。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及其任务相关系统立即进行故障剥离和类比,对技术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复查和复核,复查和复核,全面排查风险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计划,努力把失败的教训转化为宝贵的财富。

“这次任务在在轨建造阶段启动了空间站的任务,并为空间站核心模块和实验模块的后续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纪说,根据计划,中国的空间站将于2022年左右完成,总共有12个计划中的任务。在这次任务之后,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将通过依次发射空间站和核心模块、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而在轨道上组装和建造。同时,计划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和4艘天州货运飞船进行人员轮换和货物补给。

目前,中国空间站的核心模块已经完成了样机产品的最终组装,正在进行询问模块和梦想模块的样机开发。空间科学应用的有效载荷已逐渐转移到原型开发。在空间站建造阶段执行过四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被挑选出来,并正在进行任务培训。中国第三批后备航天员的选拔也将于今年7月左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