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许多病人在看到便血时会惊慌失措,担心自己是否患有癌症,而有些病人则认为便血主要是痔疮,这是无关紧要的。便血的正确治疗对一个人的健康有好处。今天我们将谈论便血。我们做什么呢

首先,大便是带血的,通常出血的颜色应加以区分。如果是黑色或焦油状,在某些药物(如铁和铋)的影响下,应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同时,胃不适症状如胃痛、胃胀、反酸、胃灼热等。应该合并。这时,你应该去医院的消化科治疗。如果大便出血呈鲜红色,应考虑下消化道出血。当上消化道出血较大时,也会出现少量的粪便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如下:

1.肠道肿瘤:包括结肠直肠癌、肠道淋巴瘤和小肠平滑肌瘤。结肠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此类疾病可伴有大便习惯的改变、大便次数的增加或减少、大便特征和形状的改变、偶尔的腹痛、消瘦等。

2.肠息肉:大多数在40岁以内,大多数是儿童。大部分血液粘附在粪便表面,少数还会出血。

3.肠道炎症:出血前有腹泻、粘液血便或脓便史,多发生于20 ~ 50岁,具有排便后腹痛缓解的特点。急性坏死性肠炎有四个主要症状: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血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有时出血相当严重。溃疡型克罗恩病患者可能有便血。低烧、腹泻、腹痛和压痛在出血前很常见。

4.结肠憩室:出血很少发生,除非伴有憩室炎。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是急性。75%的低复发率病例能自动止血。

5.结肠血管发育不良: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位于盲肠和升结肠。出血量通常很小,但容易复发。

6.肠道血管畸形:多发生在食管、直肠和小肠的中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特征是皮肤、粘膜和内部器官的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反复出血。最初的出血症状是鼻出血,大约15%的患者在30-40岁之间有肠出血症状。

7.结肠缺血性疾病:多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和少量至大量结肠出血。系统性动脉硬化或冠状动脉缺血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8.门静脉高压罕见部位的静脉曲张:偶尔发生在从空肠到直肠的罕见部位,表现为门静脉高压,如肝脾肿大。

9.肛门疾病:如肛裂伴有周期性肛门疼痛,大多由大便干燥或大便次数过多引起;混合痔大多伴有肛门肿块脱垂,排便后出血呈点点滴滴或喷溅状,排便后可停止站立出血,大便不与血液混合,且大多附着于表面。上述便血症状可见于医院的肛肠科或胃肠外科。

简而言之,大便是血腥的。不要惊慌,也不要放手。最好的选择是及时赶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