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月26日,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卢成宽)-科学家们一直困惑于6500万年前鸟类是如何逃脱大规模灭绝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讨论了从最接近鸟类的非鸟类恐龙到古代鸟类的牙齿进化特征,揭示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饮食习惯差异可能是它们生存至今的关键。相关结果最近发表在《BMC进化生物学》上。

六千五百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火山爆发,导致地球全年保持黑暗,杀死大量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食物来源丧失,食草恐龙饿死。没有植食性恐龙,食物链顶端的食肉恐龙也已经灭绝。“鸟类在食物链崩溃导致的灭绝中幸存下来。每个人都在探索鸟类存活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恒说。

研究人员利用同步辐射高分辨率穿透X射线显微镜,对小的非鸟类恐龙(如东齿龙、近日龙、小盗龙等)和其他古代鸟类(包括现代鸟类、反鸟类、会议鸟和热河鸟)牙齿的显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研究。研究发现,虽然早期的鸟类保存了简单的釉质层,但釉质和牙本质之间的多孔牙本质层已经消失。多孔覆盖牙本质层被认为是食肉恐龙牙齿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减震保护结构,可防止牙齿在捕食过程中断裂。在这项研究中,不仅是古代鸟类,而且一个小盗龙标本的牙质层也消失了。

李志恒说,这意味着鸟类和一些近亲恐龙的牙齿不再需要特殊的机械保护结构,这间接地证明了它们的饮食习惯与食肉恐龙大不相同。他们通过改变饮食习惯,避免了与食肉恐龙争夺食物生态位的竞争,适应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与古代鸟类一般食草或杂食的进化趋势相比,虽然少数非鸟类恐龙也经历了趋同进化,但仍难以避免灭绝。

原标题:牙齿的秘密揭示鸟类如何避免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