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字是垂直书写的,这可能与最初的书写材料有关。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文又长又窄。显然,垂直雕刻比水平雕刻方便得多。在纸发明之前,用毛笔在又长又窄的木简和竹简上书写也是从上到下方便的,从而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古代书写风格。汉代以后,当纸被发明时,垂直书写汉字的习惯继续存在。

到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正在学习西方文化,外语经常被引用,阿拉伯数字用中文书写。垂直书写汉字非常不方便。因此,知识界开始倡导汉字改革,要求从左到右将传统的竖写法改为横写法。1909年,我国出现了一种带有“横冲直撞”字样的排字本。刘士隐的《音韵符号》主张文字改革。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钱于1919年3月在《新青年》第三期上发表了致陈独秀的公开信,表达了他对“纵变横”汉字实践的看法。他说:“人眼是左右的结合体,而不是上下的重量。在测试室里,左右水平观察非常省力。如果一个人上下看,一个人向后倾斜,一个人向前倾,这是相当费力的。不管是汉字还是西方语言,从右到左一次划一笔是很少见的。在用中文写正确的一行时,这个方法真的很笨拙。如果你用西方语言写,从左到右交叉,就不会有任何不便。”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渐兴起,汉字书写向横写的转变最终被中国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