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朱琳村的宿舍里,记者见到了被数学界誉为“中国的乍得”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系)院士刘应明。这位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数学家,在贫困中努力工作,几十年来曲折前行,见证了中国数学与时俱进的进步。

用经济资助完成学业

1940年10月,刘应明出生在福州西郊的红山桥小镇。4岁时,他进入了他家隔壁的学校。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对数学非常感兴趣。13岁时,刘应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第一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他和他的同学们组织了兴趣小组来参与诸如《数学通讯》等出版物的问题解决。他也特别喜欢中文。因为他的好作文,他在高中时一直是班上的语文代表。他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但他最终选择了数学。1957年,刘应明被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录取。因为家庭负担不起学费,从初中到大学十几年,刘英明完全依靠人们的资助完成他的学业。

在坎坷的人生中,不要忘记科学研究

1963年,刘应明考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廖教授的研究生院,但被“调”到四川大学。到达四川大学后,他被分配到科研办公室做收发工作。六个月后,偶然地,他开始给学生做数学练习,并成为了一名助手。后来,他被提升为教授,并成为博士生导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经常躲在空荡荡的阁楼里读专业书籍,专攻模糊数学和拓扑学研究。根据世界著名数学家密尔洛的研究成果,刘应明深入钻研,解决了拓扑学中著名的“怀特海问题”。然而,尽管这一研究结果通过了学术考试,但由于未能颁发政治考试证书而无法发表。经过近15年的睡眠,这一成就终于问世,奠定了刘应明的学术地位。

1982年,法国政府邀请他在巴黎、里昂等地演讲。这是刘英明第一次出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里昂讲学的中国人。一位著名的法国教授希望他留下来。刘英明婉言谢绝了,“我想回到我的祖国”。

乐观面对癌症

1965年,刘应明在四川大学福州人聚会上遇见了他的妻子吴玉群。吴玉群来自四川。他和父母在福州长大,1964年被四川大学化学系录取。当时,刘应明是批评的对象。他不想给吴玉群带来麻烦,但吴玉群一直坚持和他沟通。1973年,两人正式结婚。婚后,他的妻子在雅安县草坝乡教书。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1975年,刘应明去探亲。一天晚上,他在他妻子学校附近的山脊上散步。突然,他灵光一闪,终于找到了他思考了许多天的难题的线索。他随后完成了一篇20,000字的论文,“模糊拓扑”到目前为止,这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300次。

2003年2月,刘英明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他平静地接受了治疗,现在正在好转。目前,在花旗银行工作并在美国定居的女儿刘若·亚特意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女儿获得了美国亚伯拉罕大学的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双学位。

"生活不能脱离模糊性,而完全的精确需要太多的成本并且无法实现."刘英明说道。

刘英明简历: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原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等。他目前是CPPCC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克服了拓扑学中著名的怀特海问题,获得了国际模糊数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模糊研究员”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完成与模糊信息处理相关的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重大基金项目,推动我国模糊技术产业化,被誉为“中国的乍得(模糊数学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