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上午,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顾朝浩获得表彰。顾朝浩院士从事数学研究已有60多年。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顾朝浩已经尝到了他一生中最深奥、最抽象的数学。

顾朝豪,1926年出生,浙江温州人。他于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他获得了苏联莫斯科大学的物理学、数学和科学博士学位。在苏联留学期间,顾朝浩因其研究K-展览空间的新方法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时,他的主要关注点是微分几何。1956年中国制定科学发展计划时,顾朝浩是计划的参与者之一。当时,他和数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共同提出,数学领域应重视发展微分方程、概率论和计算数学。1958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开启了星际旅行的时代。这时,顾朝浩敏锐地看到,偏微分方程这一国内数学中的薄弱领域需要发展。

1959年,当顾朝浩从前苏联回国时,他在微分几何领域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接近顶峰。如果他继续研究微分几何,很快就会有新的成就。但他没有继续研究微分几何,而是和当时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几个年轻人一起转向了偏微分方程,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顾朝浩的研究跨越了数学和物理的许多领域。他曾经亲切地称他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为“金三角”。“虽然它们表面上很无聊,但事实上,如果你深入研究它们,你会发现无穷无尽的秘密。它们只是取之不尽的珍宝。”

1988年2月,顾朝浩从复旦大学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从他的任期一开始,他就开始在中国科技大学推动跨学科研究。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科技大学的“非线性科学”项目于1992年获得国家正式批准。顾朝浩被任命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成为该领域的南方国家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0日,“顾朝浩之星”命名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小行星171448命名为“顾朝浩星”。在命名仪式上,顾朝浩说,命名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他只是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回顾过去和现在,我已经从事数学研究60多年了。我一直认为,数学研究应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并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顾朝浩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学成就。他愿意成为一名阶梯,致力于基础研究。几十年来,他为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级数学人才和教学研究团队。在他指导下培养的学生中,有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3名工程院院士。在他直接指导的博士生中,有2篇论文获得了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