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明初一位伟大的航海家。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他率领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他克服了许多困难,七次下西洋(现在在东南亚)。他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东非和红海海岸,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这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郑和原本只是朝廷中的一名宦官。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去西方有什么目的?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据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文健皇帝的踪迹。他的名字叫朱允炆,也叫惠帝,是明朝朱元璋的孙子。在他统治的开始,文健皇帝决定切断他的附庸国家。1399年6月,燕王朱迪以“清君劢”的名义公开背叛了文健。1402年,朱迪率军攻占南京。南京沦陷时,“皇宫着火了,皇帝(文健)不知道在哪里结束”。有人说“文健皇帝为和尚而逃”。《明史·郑和传》直截了当地说:“成祖怀疑惠帝死在海外,想寻根究底。”后来,许多人附和说,许立群在《中国史话:三宝太监西行》中写道:“永乐皇帝派郑和下西洋,寻找文健皇帝。永乐皇帝篡夺了文健的王位后,文健皇帝就失踪了,永乐害怕他会逃到国外去复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另一些人,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纲要》、明初吴汉的外交政策和郑和下西洋,也认为郑和下西洋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带有皇帝的秘密使命,即寻找文健皇帝的下落。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寻找文健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些牵强。他的忠诚赢得了弱者,他被朱迪赶下台。如果他逃到国外,他会有什么能力?朱迪也应该了解这些情况,所以他不会几次派人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此外,他是否逃离南京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许多迹象表明,他的死是南京沦陷前的火灾造成的。既然文健皇帝已经死了,就更不可能找到他了。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美化外国军队”和“教化外国民族”,使海外国家“为中国服务”,同时负责沟通中国与海外国家的经贸关系。

近年来,郑和下西洋的探索角度发生了变化。一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郑和的第一个外交使命是安抚邻国,减少外国对中国的入侵。他后来的任务主要是贸易、向未知世界前进和开辟新的渠道。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在《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分析》一文中持这一观点。他首先否定了“向外国炫耀军队的理论”。他说郑和两次使用武力征服海外的外国国王,并进行自卫反击。郑和的外交政策是以“绥靖”为基础,以友谊与和平为前提的。如果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经济因素,那是一种盲目的说法。回顾明朝的相关文献,他从未见过郑和下西洋以获取经济利益。郑和的外交使团把许多外国商人带回中国做生意。永乐皇帝命令他们不要征税。他说:“今天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正在侵占他们的利润,赚了很多钱,但是损失和耻辱通常都太大了。”

朱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是打开紧闭的、僵硬的外交大门。明朝刚建立时,邻近的小国经常进贡。当时,贡品本质上是一种产品交换。外国纷纷表示敬意。明朝赠送的礼物多于贡品。明朝初年,由于财政拮据,明太祖下令将进贡年龄限制在一岁至三岁之间。一些国家,如日本,限制支付期限为10年。结果,明朝几乎与海外隔绝,经济和贸易联系几乎中断。其结果是,走私活动猖獗,武装走私成为当时的秩序。与此同时,明朝的势头正在减弱。永乐皇帝上任后,决定改变这种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以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郑和第一次西行,抓获了一伙长期盘踞在三佛寺的海盗陈祖义。他为海上通道的沟通扫清了道路,提高了永乐政府的声誉。

由于明太祖成祖外交政策的成功,“唐太宗皇帝的德泽传遍世界,传播到野蛮人,乘船和汽车旅行,训练人力,尊敬皇帝,通过手持权杖和丝绸来到朝鲜,并通过航行在山上致敬”。然而,这一外交政策对明初社会经济的代价“并不太昂贵”。因此,郑和下西洋在明太祖成祖死后遭到强烈反对。

学者们热衷于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遗憾的是,在1983年的第一次郑和研究研讨会和1985年的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研讨会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