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三大问题。特别是,地球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的宗教概念。哥白尼、伽利略、凯普勒和牛顿的发现彻底推翻了神创论。此后,关于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各种假说开始出现。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稠密的粒子组成凝聚的云,相互吸引形成球体,星云因排斥而旋转。这是关于地球起源的第一个假说,尽管它在今天已经失去了科学意义。

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在1796年提出行星是由气体星云围绕其轴旋转形成的。由于旋转,星云的大小缩小了,它的赤道部分沿径向膨胀变平,然后与星云分离形成一个环,很像土星的环。环的性质是不一致的。物质可以聚集成凝结的云并发展成行星。根据同样的原理和过程,从行星分离出来的物质形成卫星。拉普拉斯的假设既简单又感人,解释了当时已知的太阳系的许多特征,甚至统治了整个19世纪。

前苏联天文学家费森·福柯认为,由于太阳的高速旋转,它呈梨形和葫芦形,最后在细颈处断裂,抛出的物质变成了一颗行星。抛出物质后,太阳收缩并缓慢旋转。一旦自转加速,它可能会变成梨形并抛出一颗行星,逐渐形成一个行星系统。施密特想象,当太阳参与银河系的旋转时,当它穿过黑暗物质云时,捕获了一部分尘埃和流星固体物质,在它周围形成一个粒子群。后者在太阳引力的作用下绕太阳椭圆运动,并随太阳在银河系中继续其旅程。最后,它从这些粒子群发展成行星和彗星(其中一些成为流星和陨石)。

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比如英国天文学家基思。他认为地球也是由太阳抛出的。投掷的机制在于恒星经过太阳的事实。两者之间的吸引力在太阳上拉出雪茄状的气流。气流在内部冷却,灰尘和物质被浓缩,凝结成陨石碎片,并逐渐凝结成行星。由于抽出的气流中间厚,两端薄(雪茄状),大行星在中间,小行星在两端。

自从人类进入宇宙时代以来,人们发现在行星和卫星上有大量的撞击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体物体的撞击是类地行星上发生的所有过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这种撞击是分级的,第四种撞击形成卫星,如月球。具体过程如下:撞击器撞击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在地球周围形成气体、液体、灰尘和“飞溅”固体物质带。皮带最初是圆盘形的,由于旋转的向心力而变成球形。失去了一些物质的地球,也再次变成了球形。

随着科学的发展,地球起源的谜一定会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