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7日,苏的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成因《数学杂志》复刊的需要,拜访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他来上海时应该去拜访苏先生。不料,在苏先生的《射影几何导论》(英文版)一书中,他在扉页上写了一首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我担心奇怪的地方。

既然我们已经到了庆祝申江日的年龄,

我很高兴看到老朋友们为上游而战。

这不仅打破了民间题字的俗套,充分体现了师生的情感,而且显示出苏老的诗艺高超,文学功底深厚。

很多人知道苏是数学大师,但他们不知道他也是文学大师,作家和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古诗,13岁就学会了写诗。我小的时候,常常骑在牛背上,读《千家诗》等等。几十年来,他一直伴随着诗歌,伴随着诗歌和书籍。每次出差,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两首诗,如《杜甫诗选》。苏不仅读诗,而且对写诗很感兴趣。几十年来,他写了近1000首诗。96岁时,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苏业余诗话》。共收集现代诗歌444首,60字,其中1931年至1949年的作品191部,收录47字。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60年来苏老的学术生涯和诗文书法所折射出的时代气息,给我们许多启示。

回顾浙江大学迁至湄潭期间,他与数学大师钱宝聪共同创办了湄潭银学会。在极其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他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品目录第一辑》,收集了各派约100首诗。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诗人品茶吟诗,或交换教义,或评论时局。他们对国家的担忧、乡愁和愤世嫉俗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1944年,苏写了一首以“七月七日游亭”为题的诗:

一件外套爬上小路,一根棍子穿过灯。

道路被两棵树保护着,河流面对着第77个亭子。

这座山是我家乡的青春。

北望能无泪,中原大战血腥。

这是苏布对事物的热爱,对家乡的沦陷和祖国山川的破碎的怀念,对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崛起的赞美。他对国家和世界的爱发自内心。

苏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歌意境崇高,风格清新,典故频繁,哲理丰富。

阅读苏的大量诗作,不仅让人感受到苏老在后学中反复灌输的金字塔式基础的重要性和文理合一的亮点。几十年来,他一直用他所谓的“零碎的布料”(业余时间)来学习。这些千古传诵的好诗,是苏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证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