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是医学研究的根本和最终目标,医学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最初的天然药物的外部和内部给药到今天的药物化学合成,从简单的伤口敷料到今天的多器官联合同种异体移植,从简单的手术切口和大规模切除到今天的微创治疗,从简单的病理生理学治疗到当前的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每一次都进一步渗透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由于历史发展、医生个人能力的限制和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医学已逐渐细分为多个学科。这一发展促进了医学的大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的治疗水平。治疗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医学的发展、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和认知水平的深化。随着疾病认知宏观和微观科学的发展和提高,人类治疗和消除疾病的效果将越来越好。这些发展和进步是医学治疗认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也符合医学发展的现实。随着医学发展到目前的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1.结构处理

结构治疗是对引起疾病的异常病理解剖的恢复性治疗,其可以是侵入性的或非侵入性的[3]。结构疗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据史书记载,2000多年前,中国著名中医华佗对战争创伤进行了外科抢救治疗。随着他的医术研究的提高,一种新的肿瘤切除开颅术的治疗理念出现了。这一记录表明,早在2000年前,结构性治疗就使人类受益。西医结构治疗的起源远远落后于中医,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西医结构治疗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中医。除了制度原因外,原因的分析还与文化背景和医学研究模式有关。现代医学证明,中西医的发展模式各有优势,二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结构疗法是疾病治疗的基础和基础,但它只为人体或器官组织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并不意味着解剖结构的恢复必然导致人体、器官和组织功能的恢复。相反,解剖结构的异常并不一定导致生理功能的异常,这主要与身体的程度、时间和补偿能力有关。疾病的解剖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往往是相互作用和恶性循环的结果,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结构疗法是医学治疗的基础,它为功能治疗和康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也是实现理想治疗的基础。

当今世界,结构疗法的范围从皮肤损伤的简单伤口愈合到多器官切除和移植。然而,它们都有一个主要目的:尽可能多地恢复受损的生理和解剖结构,并为器官和组织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作为医生,如果只片面强调结构性治疗的重要性,而忽视功能性治疗的作用,就不会产生很好的疗效。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当今世界医学正经历着从切口创伤治疗到微创介入治疗的转变。后者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疗效高。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微创介入治疗的发展必将进入一个更快、更好、更可接受的治疗手段发展阶段。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发展的规律,即使是现代医学的微创和介入治疗仍然不是医学发展的理想境界,而只是医学进步道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地。人类医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治愈各种疾病,最大限度地延长寿命。

2.功能疗法

功能疗法是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恢复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功能主要指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各种生理功能,如运动、感觉、消化、吸收、合成、分泌、代谢和排泄[2]。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运动医学治疗、物理和化学治疗、心理和社会治疗、中西医学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根据对医学发展历史的分析,功能疗法的研究应该早于结构疗法,这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医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恢复人体的各种功能,因此功能疗法也是治疗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只注重结构性治疗,而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功能性治疗,患者就不可能或难以完全恢复身体、器官和组织的所有功能,这种治疗是不完善的。在当前的医疗形势下,由于学科划分或认知深度的问题,结构疗法和功能疗法在许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结合,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不足。例如,大多数患者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或外科修复治疗后需要离开医院。至于如何恢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以及电生理功能,则不再是治疗的重点。大多数患者采取自然康复的过程,使一些患者失去了功能恢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无法完全治愈。

3.结构疗法和功能疗法的有机有序结合

这两种疗法有机有序的结合,可以达到现代医学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许多治疗遗憾或不足,使患者无法完全康复。到目前为止,对于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哪种治疗,还没有统一的结论。针对具体患者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治疗、因地制宜、优先解决重大矛盾的思路更符合现代医学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实践证明,这种医学思维方式的治疗效果高于其他思维方式[3]。例如,对于患有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无论是采用结构性手术旁路治疗还是介入性支架治疗或功能性治疗来首先改善心功能,只有通过分析心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患者的一般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的心脏功能没有明显损伤,一般情况可以接受,则应先进行结构性治疗,否则应先进行功能性治疗,待病情好转后再进行结构性治疗。只有这样,病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受益,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就疾病本身而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功能性和结构性原因。因此,有些疾病只有通过功能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然而,有些疾病只需要结构性治疗。例如,在中心型2-3毫米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后,如果没有其他心脏问题,则不需要特殊的功能治疗。因此,正确分析具体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现代医学治疗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

结构疗法和功能疗法的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结构疗法不仅是外科治疗,而且有多种形式。例如,外科手术切除或化学消融介入治疗仅用于当左心室流出道严重狭窄且经瓣膜压力大于50 mmHg时的不对称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另外,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拮抗剂等药物在治疗肥厚性心室重构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对特定患者进行治疗,正确分析病情,全面研究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前提。结构治疗包括宏观和微观、宏观结构治疗如目前的外科治疗、微观结构治疗如目前的基因治疗和药物结构治疗。从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点分析[4],未来医学治疗学可能会从宏观结构治疗发展到微观结构治疗。随着功能治疗研究的深入,功能治疗已经从简单片面的局部内环境紊乱和功能减退转变为系统功能调节和系统功能调节。其主要目的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循环影响观和从局部到全身、从全身到局部的调节理论,解决疾病治疗中疗效差的问题。例如,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中改善心肌收缩性是局部治疗的中心环节。然而,单纯的心脏强化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只有通过血管扩张和利尿等措施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才能提高治疗效果。这种系统治疗减少了心肌耗氧量,有利于心肌修复和功能恢复。由此可见,宏观治疗与微观治疗相结合,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是医学治疗学的未来。

5.未来治疗模式的思考与启示

结构治疗与功能治疗、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宏观治疗与微观治疗相结合是现代医学治疗学的发展方向[5]。作为当代医务人员,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实现社会、心理和医学的三维治疗模式,这是加强和提高疗效的基础。在医疗实践中贯彻三维治疗理论是医疗和科研的基础。因此,在医学教育中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很重要,但社会、心理和人文知识教育也不容忽视。这种教育思维方式不仅符合古代先教后育人的理念,也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和国情。它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