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克教授发表了题为“科学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演讲。他认为未来的科学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未来的科学应该是生态文明下的科学、负责任的科学、交叉发展的科学和集约创新的科学。在这四点中,他强调了“责任”。

"负责任地开展科学研究,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允许有任何虚假."龚克恳切地说,没有科学的完整性,科学就不是科学。在这里,他还引用了达尔文的话:“科学就是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并从中得出结论”。

他说,近几十年来,由于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界出现了一些丑闻。龚克给观众举了一个黄禹锡事件的例子,黄禹锡被称为韩国的“第一位科学家”。

黄禹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他先后宣布,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从卵子中培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人,并克服了从病人体细胞中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结果是惊人的。然而,《科学》杂志后来宣布他的论文是假的,首尔大学宣布他的实验数据是假的。大学开除了他,政府取消了他的荣誉,法院判处他两年监禁。"他的悲剧不在于他缺乏知识和能力,而在于他背离了科学精神。"龚克说。

"科学精神应该在求真的基础上求善,将人文关怀融入科学之中."龚克引用瘦肉精事件作为没有科学精神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瘦肉的需求,瘦肉精的研究成为关键课题之一。当时,国内某校徐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克伦特罗的毒副作用,但在发表论文时并未提及。

20世纪90年代,克伦特罗中毒发生了多次,所有国家都禁止了克伦特罗。如果徐教授的研究小组能够真正负责任地揭示其毒副作用,那么它对人类的贡献将会比克伦特罗大得多。

“过去,科学家被允许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专长上。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必须仔细检查他的研究结果是有益还是有害。他必须承担责任的原因是,他比任何普通人都更早地知道他的发现可能带来的后果”。龚克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晁永振·一郎的一句话来说明责任的重要性。

当谈到我国的科学教育时,龚克说,我国的教育过去是非常强制性的。首先,它比科学知识更重要,比精神层面更不重要。对教育方法的灌输越多,吸收越少。

如何克服这些缺点,他建议未来的科学教育在传播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加强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用启发和互动取代灌输和控制模式。拓宽数学和物理的基础,支持跨学科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专家意见

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取决于学校的实践,也决定着下一代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的水平。科学教育必须对所有学生开放。

有一种坏趋势,即谁在科学教育中紧跟潮流,谁就会在科学教育中取得好成绩。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教育和培训学生时,总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特殊技能,并以获奖为目标,而忽视基础课程的培训。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不是今天的赢家。

短期功利主义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科技教育应建立全过程的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为了个性发展而牺牲全面发展。

(评论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教授)

来源:《科技日报》文章中的图片全部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