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是人类发展的使者和助手。没有桥梁很难发展。历史上有多少座著名的城市,因为没有桥梁,水上交通越来越差。这座桥把城市和城市连接起来,让信息和信息相遇。”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曾回忆起他为什么依恋这座桥。桥梁像彩虹一样横跨大江大海。我国无数大跨度桥梁的抗震设计都与他的名字有关。他被称为“彩虹的脊梁”。

范1933年6月8日出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76年,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个课题:“桥梁地震技术研究”。没想到,这样一个领域,范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他毕生研究的课题。

桥梁抗震是指桥梁结构的抗震。目前,中国已建成各类斜拉桥100多座,成为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暴露在天空下的桥梁极易受到自然袭击,风和地震是它的天敌。为了在地震区修建桥梁,使其足够安全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或减少地震破坏并便于修复,有必要研究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其内容包括桥梁震害宏观调查、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和抗震措施。

范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桥梁抗震学科,在桥梁减震、延性和特殊桥梁抗震设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级设防、三阶段设计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率先系统研究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主持编写了大型应用软件。相关成果已应用于上海杨浦大桥、长江江阴公路桥、上海双层高架桥梁、立交桥等几十座桥梁。范在桥梁抗震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理论成果。其中,“桥梁抗震理论”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南浦大桥工程”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四川鸭绿江高速公路上的30多座桥梁都非常坚固,而坚固的秘密就藏在一个仅值几千元的弹塑性抗震塞子里。挡块安装在桥墩和桥台上,就像挡板粘贴在每个桥端的两侧。当发生强烈地震时,桥梁高墩和低墩之间的横向地震力可以通过变形合理分配,有效防止梁脱落,总造价不到全桥造价的1%。这种既经济又神奇的高墩不规则桥梁抗震设计技术来自范研究小组。

樊的“大跨度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大跨度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体现在国家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并成功应用于许多世界顶级桥梁的抗震设计。

几十年来,不仅为祖国的桥梁抗震研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而且始终活跃在高等教育的前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从事桥梁与结构工程教学近60年,培养了许多国内桥梁建设与设计方面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2016年5月3日,范因病去世,享年83岁。尽管斯里兰卡人民已经离去,人们仍会记得这“彩虹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