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右一)在实验室向学生讲解了地下空间梁结构的受力特点。

最近,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何磊教授的桌子上增加了一张贺卡。卡片的封面写着“致我们的何老师”。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学生们用贺卡向这位37岁的老师致敬。

谈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何磊并没有向记者抛出艰涩的专业概念,而是提到了今年年初上映的电影《大地漫游》。“你还记得“地下城”吗?我正在研究未来的地下城市空间。”何磊笑着说,他和他的团队主要用建模的方法进行测绘和模拟实验,为人类开辟地下空间。

研究来自实际需要。

"也许名字中的三块石头决定了我的人生方向."何磊解释了他在研究领域与岩土力学的关系。

2005年,在天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的何磊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当时,他已经开始研究岩土裂隙网络和地下空间,并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40多篇文章。

你怎么会想到学习“地下城市”?

“新加坡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面临着严重的土地短缺。挖掘地下是可行的出路之一。”何磊说,挖下去是极其困难的。一旦地下岩石和土壤的平衡被打破,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新加坡期间,何磊先后完成了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索地下空间的研究模式。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他获得了2013年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颁发的“罗哈奖”。

在多年的留学生涯中,何磊深深感受到“离家越远越爱国”。每当他在国外听到来自祖国的好消息,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分享。他相信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已成为他出国做科学研究的最大动机。

当老师比做科学研究更具挑战性。

2016年初,34岁的何磊加入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为该系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17年5月,由、、何磊教授领导的东南大学未来地下空间研究所正式成立。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何磊先后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在中国工程院重大研究项目“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中,他以探索地下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的三维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探索地下空间并不是为了摧毁它。我们必须首先“尊重”地下岩石和土壤,并与之“和谐共存”作为岩土界的“老朋友”,何磊明白,这种密度不均匀、形状不确定的材料的每一条裂缝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维数值算法被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岩土裂隙网络的研究。然而,何磊发现,传统的二维数值算法由于应用领域有限,无法准确预测岩石的裂缝。因此,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三维数值流形方法,将岩石断裂的研究空间从二维扩展到三维,大大提高了岩石断裂预测的精度。

然而,在何磊看来,比科学研究更具挑战性的是“当老师”。

作为一名研究员,何磊曾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数值建模到程序实现,他喜欢细致的计算和编程过程。“就像一个写小说的作家,一旦灵感来了,他就会陷入高度无私的状态,甚至会忘记吃饭喝水。”这种专注使得他的科学研究进展极快,但人们却越来越沉默。

当第一次面对学生时,何磊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是科研领域的“独行侠”。“如果你只有一个学生,你可以像学徒一样牵着手。当你有九个学生时,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完全不同。你不能强迫他们专注于你的研究点。这是不负责任的。”他说。

为了帮助他的2名博士生和7名硕士生确定研究方向,何磊试图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弥补研究的短板。他密切关注岩土力学的国际前沿方向和该国的主要需求,并专注于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以便团队计划能够走出实验室,并在国家建设项目中落地。(记者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