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回来?这是中色(宁夏)东方集团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栋鑫最常问的问题。

第一次是在1996年。

王栋鑫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他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高三时,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由于对专业的需求很大,我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去了大城市,但是王栋鑫选择了回到他的家乡宁夏。

老师多次敦促王栋鑫:“为了未来的发展,你应该仔细考虑。”然而,王栋鑫没有动摇。炎炎六月,他来到宁夏石嘴山的中色集团。这是23年。

第二次是在2009年。

在他工作的第九年,王栋鑫被他的母校兰州大学录取,并且是英国拉夫堡大学材料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博士生。在导师的支持和建议下,他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当他从博士学位毕业时,他面前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仍然选择回到原来的工作单位。

“我对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对家乡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工作有一颗坚定的心,这可以从他的网名‘沙鞭子’看出,这是宁夏的特色。”王栋鑫的前同事张晨阳说。

从科研一线到管理岗位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栋鑫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10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在高技术武器装备、大型科学工程项目、航天用铍铝合金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王栋鑫是高科技武器关键部件关键材料研发的学术带头人。他的新技术研究提升了制造技术,促进了新材料性能和质量的实质性改进。添加剂制造技术首次应用于铍及铍合金的制造,为我国稀有战略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通过系统的研究,王栋鑫在粉末合成技术、材料表征技术、金属和金属氧化物靶材等领域推动了集团相关产业的发展。

申请了60多项发明专利和12项国防专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2010年,成绩斐然的王栋鑫被调任管理职务,担任国家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新单位“烧”了三堆火。

王东的新单位有很多“关系”:有自己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站,不仅是集团技术和人才的孵化基地,也是科技部批准的钽铌工业工程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其中,铍材研究团队在业内享有“国家队”的美誉。

王栋鑫“烧”了三把火:加强管理、建设团队、开发新产品,在引领行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的历次考核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获得了第一名。

2013年,王栋鑫调到中国有色集团铍材研究所开展相关工作,建立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10月获得科技部批准,王栋鑫任副主任。

这是宁夏的第一个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栋鑫对团队的重要性非常负责任。每次发现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他都会全心全意地培养他们,并积极与相关高校采用“项目+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合作,培养一批学术和技术骨干。

在王栋鑫的领导下,这个铍材研究团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其中,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将填补国内空白,取代进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铍眼”窗口是为大型科学项目开发的,如“眼”卫星和引力波风暴高能电磁对应全天监测卫星。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首块壁板铍瓦的研制,获得了国际ITER组织颁发的首个制造商国际认证,从而确立了中国在铍材制造方面的国际地位。

呼唤西部人才建设

该团队的科学研究成果仍在继续,王栋鑫本人也迎来了收获季节。

先后入选石嘴山市“351人才工程”、第一批拔尖青年人才工程自治区专家、第二批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高端智库。今年国庆节前夕,他获得了“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然而,个人得失并不是王栋鑫关心的问题。

王栋鑫说,宁夏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利用好现有的人才。为此,他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和研究平台建设的建议,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建设。

“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团队中现有的人才将‘想做事情,能做事情,有事情要做,完成事情’,为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重型装备的发展贡献‘宁夏的力量’。”王栋鑫说。

——原题:他在中国西北扎根20年,创建了铍材国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