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要全面结合”。这为以综合“实践教育”为特征的研究性旅游指明了基本原则。为此,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就“研究旅行评估”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以下内容是根据王晓燕报告口头安排的。

王晓燕,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学习和旅游研究所所长

中小学生“游学”是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式。它将研究性学习与旅游经验相结合,是通过综合实践教育人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研究型旅游市场的发展是盲目无序的,研究型旅游的概念内涵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等问题。中小学生要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研究之旅”,需要科学的指导。

研究旅行填补实践教育的空白

实践教育长期被忽视。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着认识与实践相分离的倾向。社会实践教育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瓶颈。在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德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社会实践教育的教育功能,尽快弥补实践教育的短板,实现教育模式的关键突破。

研究性旅游超越了学校和课堂的局限,突出了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导向。这是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在研究学习的实践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国情,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增强他们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学会用手用脑,学会生活和工作,学会做人和做事,促进身心健康,强健体魄和坚强意志,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它在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物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创新的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有效地发挥了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研究旅行存在概念上的差异。

目前,旅游和教育对“研究旅行”概念的定义存在差异。

旅游部门将中小学生游学定义为"一种教育旅游活动,依靠旅游景点等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

(国家旅游局2016年12月19日发布,2017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研究旅行社标准》)

教育界定义的游学怎么样?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牵头11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科研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

「中小学生游学是由教育署及学校有计划地举办及安排的校外教育活动。这是通过团体旅行、集中住宿和餐饮进行的研究学习和旅行体验的结合。它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一种创新的联系形式。它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生要有一个学习旅游“活动计划、旅游前记录和应急预案”。他们应该有主题、任务、路线、分工和时间安排。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程序。

研究旅行并不等同于“旅游”

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游学不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旅游,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思想探索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激发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学习与思维的结合和知识与实践的统一。

《意见》一开始就指出,研究旅行是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课程、基地、路线、工作机制和开发系统是研究旅行工作目标的核心。

综合质量评价中的研究旅行

在推进研究性旅游的过程中,应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我们需要考虑我们应该评论什么。怎么做?

评论什么?这不仅仅是评估学生

在研究性旅游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学校、基地、旅行社、第三方组织等进行评价。

为了保证研究型旅游的教育质量,课程开发是核心。在课程开发中,教育原则是第一原则。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研究课题和课程目标来培养学生。此外,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参与,即突出实用性原则。研究性旅游课程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外的资源应该整合。

如何评估基地和营地?今年10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对基地和营地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独特的研究课题、明确的学习目标、开展课程开发和路线设计的能力以及专业口译员和教师的可用性。

通过双向互评,学校与科研实践教育基地相连接。一方面,学校师生对研究性实践教育基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活动结束后,研究性实践教育基地还对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估。

怎么做?多元化评价体系

目前,综合质量评价是否包含在研究行程中,评价指标是否科学,评价体系是否科学,都是非常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当前的评估过程中,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简单的表面认知。然而,为了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和能力,我们应该从更元和更科学的角度进行设计和评价。

我认为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的研究旅行计划设计得很好。学校把学生带到成都的城市名片——武侯祠,要求他们通过个人观察、参观和调查形成直观的体验和学习结果。活动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首先,确定课程目标。例如,能力的目标包括通过调查文化和民俗(如对联、碑铭、书法和绘画)的影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第二,确定研究方向和主题。如武侯祠历史文物的开发保护,城市发展对武侯祠资源保护的影响,从特色美食和游戏活动的角度看三国文化的影响等。

第三,在实践和探究中,给学生提供工具和支架,告诉他们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和方法。

第四,对成果的形成和整理给予明确的说明。例如,材料数据的整理、缺失材料的补充、成果的形成和展示等。结果的呈现形式包括小组PPT结果报告、专题手写报告的小组制作、小组合作编写文明参观手册,最后是全班结果的汇编。

第五,在总结交流和评价中,评价形式力求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团队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

第六,活动后的拓展和创新将进一步深化化学与思维的结合以及知行合一。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外,还允许学生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例如,邀请学生向熟悉环境的人传播从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并向社区居民分发共同编写的“武侯祠文明旅游手册”,请他们参与保护历史遗迹和传播传统文化。

我认为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真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的结合。它激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思考问题,并计划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次真正的研究之旅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成长。

比如,我上一次去上海东方绿舟学习考察时,他们的公共安全教育实践经验馆已经建成,其考核评价方法先进科学,非常值得推广。他们充分利用大数据,给每个在体验大厅练习的学生一个带有定位分数的手环,但他们不给每个学生单独打分,只给每个小组、每个班级和每个学校打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尤其是互助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我们说过,学习之旅应该评估这些活着的学生,而非认知的社会责任、道德、价值观和人类品质的其他方面是无法简单衡量的冷门分数。

目前,研究型旅游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巨大的市场反响。可以说,研究性旅游将在中国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合作创新的新形式。因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科学引导是稳步有序推进科研旅游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构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入手。站在实践教育、综合教育和综合教育的高度,我们需要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促进中小学生研究性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