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和世界屋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空气稀薄、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

海拔越高,氧气越少。对于长期在西藏上空飞行的飞行员来说,缺氧有时是致命的困难。

如何解决飞行员的缺氧问题是肖华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空军特征医学中心(前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为关键航空型号的飞行员设计供氧设备。

尽管科学研究现在富有成果,64岁的肖华军并不想停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是他经常谈论的话题。萧华军经常出现在各种行业会议上。

“青藏高原供氧(调氧)的保健理念和生理保护作用”讲座在北京举行。会上,肖华军就高原供氧、对西藏的精确援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会议间隙,肖华军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推动建立西藏入境人员体检标准

十年前,肖华军想起了一位援藏干部的故事。

当时,当西藏干部到达拉萨时,他患有头痛、胸闷等症状。他卧床不起,不得不多次离开,返回平原。该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了解非常援助西藏的干部的表现。各种各样的评论接踵而至,给干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经过介绍,干部找到了萧华军。在模拟高原的低压室内进行了3500米的环境测试后,肖华军通过检查干部的心电图发现干部的心脏有持续的早搏。

找到了原因,也消除了这个干部的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误解。

这件事引起了肖华军的思考。“人群中有些人身体不适于高海拔活动,因此应利用低压实验环境来建立藏族人员的体格检查标准。”他说。

此后,肖华军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在入藏前对援藏干部进行身体状况筛查,以避免不适合高原工作的人员带病入藏,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随后,肖华军与北京医院援藏干部李静教授一起,在各科奔走,要求建立低压室低压耐缺氧检查专用实验室,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制定援藏干部选拔考核医学标准,在有关省市开展援藏群体试点,确保援藏活动顺利开展。

解决飞行员在高空飞行中缺氧的问题。

2010年春天,西藏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航空公司)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此时,一个难题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如何让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克服缺氧反应,保证夜间的休息质量。为此,西藏航空公司筹备小组的领导找到了肖华军。

“这是可以解决的!”肖华军说:“利用航空供氧的生理等效理论,通过供氧增加飞行员呼吸气体的氧分压,人为降低‘海拔’高度,使飞行员即使在高海拔环境中也能在低海拔环境中睡眠,从而保证飞行员夜间的睡眠质量。”

针对飞行员来不及适应高原环境而影响第二天飞行的问题,肖华军带领团队进行了动物和人体实验研究。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人工富氧环境(富氧室),通过使用高空弥散供氧系统快速进入高原,降低了飞行员宿舍的生理等效高度。

通过对比试验,他们发现夜间和白天供氧的生理效果优于24小时连续供氧。该结果为确定高空飞行人员宿舍供氧保障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出“青藏调氧”的概念和设想

肖华军说,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对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也可以住在富氧室(帐户),这可以提高高原人民的健康水平,并有效地延长他们的寿命。

2015年4月30日,肖华军在拉萨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分散供氧国家标准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青藏氧气调节”的概念和理念。

“就像家用空调调节温度一样,我们也可以使用制氧设备调节氧气含量。让住在室内的人感觉更舒服。这种设备叫做“氧气调制”。”萧华军说道。

四年后,国家标准GB/T35414-2017《高原地区室内空间扩散供氧(氧气调节)要求》正式颁布。

近年来,肖华军带领团队不间断地开展了该标准的推广工作。先后多次访问拉萨、山南等地区,组织制定高原地区室内空间分散供氧配套标准,积极干预,全面推进。

此外,肖华军与中国科技大学刘英树教授和中国国家标准研究院赵朝义研究员共同介绍了西藏自治区民用供氧工程的设计、安装和验收标准。

肖华军说,“氧气调节”技术可以调节高原地区室内空间的供氧水平。未来,“氧气调节”技术将“走进”成千上万个家庭,如家用空调,在青藏高原开花结果,造福高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