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内涵丰富,每个研究者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何理解科学精神?如何实践和弘扬科学精神?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著名食品工程专家潘中立教授。

科学精神

只有理解科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精神。

《科技日报》:公众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精神的概念?

潘中立:要谈科学精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科学与精神相结合的内涵以及科学精神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的重要性。

说到科学,从广义上讲,科学涵盖了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内容丰富。今天,由于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当人们谈论科学时,他们通常自然地将其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并且在实践中有诸如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类的分类。然而,无论如何分类,这些科学都是知识和过程的结合,并具有令人兴奋、有益、不断发展和全人类参与的特点。精神是指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外在表现为一种精神状态和态度。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秉持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了他们对科学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在科学实践中的诚信。

《科技日报》:你眼中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潘中立:人们对科学精神有很多定义。在我看来,科学研究者所坚持的精神的最重要的内涵是诚实,以及探索和挑战的勇气。它体现在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上,找到问题的根源,一步一步系统地寻找答案。

修养和外部环境是不可缺少的

《科技日报》:认识科学精神是一回事,在实际工作中实践科学精神又是另一回事。作为一名研究者,你如何在科研实践中实践你眼中的科学精神?

潘中立:事实上,在科研过程中实践科学精神并不容易。它要求研究人员本身对科学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并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当然,这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只有怀着对科学知识的巨大热情,研究人员才有勇气探索真理。只有当他们有勇气挑战现有的和未知的科学知识时,他们才能揭示科学的真相并取得科学进步。在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中,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意料之外的,但却是由在科学实验失败或意外结果后挑战一切的研究人员发现的。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探索和挑战的勇气对于科学发现非常重要。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个人必须有勇气去证明并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科技日报》:您提到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你如何理解这个外部环境?

潘中立:我说的外部环境,是指科研氛围和政策支持。只有给研究人员一个宽松的环境,他们才能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保持完整性。一个好的科学研究系统和政策应该允许失败,因为在失败的过程中,新的科学知识也可能产生。一个科学研究项目应该是一个好的科学研究项目,如果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的,并且具有实现项目目标的实用的科学方法,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如果失败或意想不到的结果不被允许,科学研究人员将诉诸欺骗和学术不端,以完成他们的任务或达到标准。这是科学精神所不允许的。只有让研究人员自由活动,这项政策才有利于科学进步。

理性看待科学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日报》:正如您所说,为了践行科学精神,科研人员的自身修养和外部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工作中,评估和评价是研究者及其附属机构必须面对或强调的问题。你认为这个问题怎么样?

潘中立:为了弘扬科学精神,一个研究者必须始终对科学问题保持积极的热情,始终坚持科学精神,稳步开展研究,实事求是、理性看待科学研究成果。

科学研究应该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不应该片面追求专利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尽管专利或论文的数量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量,但它可能并不能真正反映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片面追求发表的文章和专利的数量,如果这些文章和专利不促进和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浪费科研人员的大量精力和无数的社会资源。

此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避免频繁的项目验收和评估也很重要,因为这很可能导致研究人员使用错误的结果来应对验收和评估;同时,过多地接受和评价成果也会分散科研人员的注意力,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科技日报》:您对我们目前的科研评估体系有何看法?

潘中立:一个好的科研体制和政策应该能够理性对待科研成果,实事求是。只有真正的科学精神在社会和科学研究实践中得到尊重和发扬,科学才能体现其本质,使科学成果具有价值。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科研体制和成果评价应该进入一个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时期。它不仅应该有助于科学进步,而且应该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以便它能够反映在科学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