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队进行实弹训练

小龙旭被视为新闻人物。作为我国著名的导弹专家,他在媒体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少。然而,在一次近距离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点不同——由于长期过度工作,他的眼睛布满血丝,头发有些凌乱。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邋遢的士兵,在31岁的时候,领导了一个庞大的“科研军团”,立下了丰功伟绩,并多次获奖。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科研事业一直名列第一,获得了第一个发明和创业特别奖、第一个国家创新和竞赛奖章以及第一个军事科技创新团体奖。

去年,火箭队研究所研究员肖龙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科学研究和创新是着眼于实际作战需要,提高导弹武器的作战极限。只有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才能真正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

密切关注战场;科学研究没有禁区。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艘进入太平洋预定水域的运载火箭获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沸腾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此时,远离家乡山东的小龙旭非常激动。这时,正是他高考志愿的前夕。在填写志愿表格时,他几乎不假思索地填写了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并以该市的第一名成绩进入了导弹专业。从那以后,他的生活与中国的导弹工业紧密相连。

他清楚地记得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

那一天,年轻而神秘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以英雄的姿态登上“中国第一街”,接受祖国人民的检阅。那一刻,十英里长的街道沸腾了,中国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惊了。

这时,小龙旭刚刚大学毕业,很快被分配到一个研究所。他没想到有一天他能在共和国导弹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指挥员下达“占领阵地”的命令后,参加某一类型的导弹试验和发射任务,运载火箭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才能点火,发射准备时间长。

士兵既昂贵又敏捷,他们是不可战胜的。小龙旭当时有缩短导弹发射准备时间的想法。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演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导和控制方法。那一年,他才30岁。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有必要对导弹控制系统和地面测控系统进行改造。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许多专家也认为有风险。面对巨大的压力,他断言青山正面临困难。在领导和机构的支持下,该项目获得了军事委员会的批准,并被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点项目。

创新应该敢于先下象棋,善于积极作战,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年轻的肖龙旭带领科研团队终于创造了一个奇迹。这项成果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某项技术是主要军事大国追求和超越的科学技术制高点,涉及许多专业学科和重大技术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肖龙旭就下定决心要打破这个“禁区”——这项研究是对导弹控制系统的软件进行改造,对导弹的“大脑”进行手术,难度大,风险大。

“创新注定要冒失败的风险。既然我从事导弹技术,我就必须敢于克服制约武器战斗力提高的难题。”小龙旭下定决心要与风暴作斗争。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进行持续的专项研究,实现了导弹武器技术的重大创新,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某种类型的导弹已经过飞行验证,并以固定的格式安装,从而实现了其作战性能的质的飞跃。

敢于承担,在使用中寻求极限

作为著名的导弹专家,肖龙旭曾20多次担任重大军事任务的技术负责人,被誉为“中国军事账户”首席专家。

那一年,一枚导弹的推进剂在实弹发射前溢出,引发燃烧。这能玩吗?现场的气氛非常紧张。

年轻的萧隆旭站起来,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总部的负责人说:“我给你15分钟,你能打字,用数据说话,并给出明确的意见吗?”

15分钟后,小龙旭和他的助手带领十几个负责计算的同志手动计算了上百个数据,给出了计算结果,并向首长报告:“你们可以战斗了!”立刻,导弹升到空中,成功发射并击中目标!

如果敢于负责是小龙旭的性格背景,那么追求卓越就是小龙旭的科研性格。

实现一个主要任务的困难被概括为“三个监督”——超高、超机动距离和超性能保持期。根据使用过程和确保成功的要求,导弹在实战中需要经过超长机动后进行测试和分解,经过全面检查和组装后才能发射。经过肖龙旭和研究团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三超”状态下执行发射任务的保障方案,为该类武器开辟了一种新的作战模式。

自2006年以来,小龙旭领导了一个新型导弹武器系统的综合示范项目。他坚决贯彻执行上级要求,充分发挥军队的主导作用,带领示范队伍刻苦攻关,论证提出了导弹武器系统的体系和要求,为火箭部队武器装备性能和实战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小龙旭的研究字典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对系统方案进行评估之前,肖龙旭认为一个重要的作战标志值可以通过研究来优化,并以令人信服的技术方案向研发部门保证。经过优化,这种类型的导弹已经最终确定和安装。据专家介绍,与相同直径的导弹相比,这种导弹大大提高了作战性能,是导弹武器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正是在这种势头下,一个又一个大胆的想法变成了现实,新的“剑”被部署来装备部队,使战略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大增。

愿意成为带领团队走向顶端的阶梯。

肖龙旭常说:“科学研究和创新离不开一个词”的拼写。"

他加班是正常的。有一次,为了突破某项技术,他日夜奋战了8个月,在实验室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为了提高导弹的作战性能,他和他的同志们去了相关的科研机构。收集的数据被三个大书柜填满,技术报告被堆积到一米多的高度。有一年,他急着写一份关于系统改进计划的报告。他一连几十个小时没睡觉。在完成了一份超过10万字的报告后,他平时视力很好,只是此刻感到一片模糊...

尊重人民,团结人民,相互欣赏,共赢发展,这是小龙旭的科研合作逻辑。

“我们的团队很优秀,获得了第一届陆军科技创新集团奖。该团队具有很强的战斗精神和科研能力,并与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密切合作2018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肖龙旭表示:“研究机构和工业部门聚集在一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交流。一旦某些方面认为可行,我们将进行论证,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验、验证和检查,最终促进科研成果的武器化,提高装备的实际作战能力。”

在萧隆旭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困境的过程中,拔尖效应在生成中尤为明显。

"肖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而且在激励人们去创造方面,都树立了榜样."在肖龙旭指导的20多名博士和硕士中,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他非常重视参与科研任务,认为这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机会。仅在一项任务中,他就培养了26名技术骨干,包括4名军队科技带头人和拔尖人才,5名火箭部队导弹专家,8名被聘为硕士和博士导师。

科学研究之旅充满了杰出的人才,新凤凰比老凤凰更清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就导弹武器而言,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其性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突破,他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有效的攻击和有效的伤害。”这是小龙旭对创新的理解,也是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的创新理念。

现在,在肖龙旭的带动下,一大批优秀人才正以创新、跨越的精神冲锋在装备技术创新的前沿,支撑着国家的重型装备,捍卫着祖国的领土。

字符文件

肖龙旭,1962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寿光市,1980年9月参军,现任火箭部队研究所研究员。他是首批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技术带头人、火箭兵导弹专家和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名:小龙旭:神力铸就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