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艺术不是技能。虽然人工智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所帮助,但在艺术创作中很难完全取代人类。

继2017年5月诗集《阳光失去玻璃窗》出版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萧冰最近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不再仅仅出现在科幻大片中,而是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除了渗透到医疗、生产、餐饮等行业,它也开始出现在文学艺术领域。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来实现认知、识别和分析功能的技术。其本质是对人类意识和思维过程的模拟。这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和哲学。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接近人类文学艺术的水平。未来,机器将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取代人类,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学艺术成就充满期待。

对人工智能文学创作规律的洞察表明,它的文学创作依赖于数据库。据了解,萧冰为了掌握写诗的技巧,对519位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歌研究了一万多次。《埃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的作者“人工智能画家”的团队引进了15,000多幅14世纪和20世纪的肖像来训练机器创作出几幅新作品。

尽管人工智能可以读取大量信息并识别哪些文学元素是高频率的,但人工智能的常规生成过程不能称为创造。提高文艺作品的水平,有赖于创新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除了创新的需要,文学艺术创作也应该植根于现实。著名演员李仁堂曾经说过:“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吸收,否则,必然导致创作的枯竭。”真实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传达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十年生死,没有思想,没有记忆”中读到诗人无尽的悲伤。从《命运交响曲》中,人们可以听到作曲家内心的独白“抓住命运的咽喉”。从《格尔尼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人工智能缺乏情感,基于数据库的拼接只能得到表面的外观,缺乏隐藏在深层的态度和情感,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情感真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文学创作都必须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人工智能不能体验生活,也不能产生有意义和有意义的杰作。

文学和艺术不是技能。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造。然而,目前,它还不能从生活中获得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体验。虽然它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所帮助,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来创造艺术。真正需要我们警惕和担忧的是,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欣赏和文学创作往往是人工智能。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创作出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美作品,才能真正成为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人工智能能取代作家吗?在艺术创作中很难完全取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