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农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新型的农民群体,如城市农民、兼职农民、新型农业管理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科普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即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精细化的科普需求。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精准科普”的现状和问题,进一步探究了制约农村“精准科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农村“精准科普”服务效果的建议。

围绕如何提高新时期农村科普的实效性问题,中国科学研究院基层科普研究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表明,构建面向重点对象的农村精准科普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村科普工作质量的关键举措,是破解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的形势面临许多瓶颈,服务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农村“精准科普”的现状及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准确服务重点目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缺陷,主要表现在:

1.农村科普形式相对单一,“重形式”、“轻质量”现象相对突出。

根据浙江、四川、安徽几个县、村的调查报告,针对新型专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新”重点目标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大多以任务型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培训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农村科普活动的形式需要丰富和创新。如何突破科普形式的限制,关注科普的实效,已成为农村科普转型的一个重要理念和重要任务。

2.农村科普队伍的知识结构固化老化,普遍面临推广的迫切需要。

以基层农业技术站为例,调查发现,被调查县、村的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面临老龄化和知识固化。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难以跟上科普对象的新的科普需求,尤其是“双新学科”,尤其是某一领域的专业农业新技术或科普指导。当面临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农业技术问题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无法做到这一点,通常只能依靠其他社会力量(如大学、科研机构、具有知识优势的农业技术协会等)。)开展农业技术知识讲解和培训。可以说,只有农村科普队伍自身建立了优秀的综合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才能为重点群体提供专业、有针对性、准确的科普服务。

3.科普服务难以满足重点对象的科普需求,迫切需要推进科普供给结构改革。

如何准确把握重点对象的科普需求,提供符合时代潮流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已成为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科普集聚面临着突破制度分割、信息渠道建设和跨境资源整合的供给侧改革压力。

首先,农村科普存在“部门壁垒”的制度性障碍。跨部门合作非常有限,缺乏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

其次,农村科普信息渠道不完善,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仍然有限。浙江省推出的创新型“农民信箱”农业技术供需对接资源平台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第三,跨境农村科普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的成效尚不明显。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中心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都是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社会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然而,农村科普领导部门与社会服务组织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跨境协调非常有限。他们无法建立多元协调的农村科普模式,也没有形成科普“内部系统+外部协调”的“大科普”模式。

二。制约农村“精准科普”的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的科普观念仍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目前,农村科普仍然是基于资源导向和任务导向的科普方法。面向需求服务的科普方法尚未真正建立。科普概念并没有真正从“自上而下”和“管理”的思维转变为“自下而上”的“服务”概念。例如,一些地方反映,为大型专业组织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培训形式单一,学员学习意愿不强,培训课程与学员需求不匹配。大部分培训基本上是基于任务的被动科普,并没有真正从科普学科的实际专业技术需求出发。

2.科普团队本身对“大众化”问题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农村科普工作侧重于科普服务对象,而科普团队对知识置换和转化的迫切需求却容易被忽视。虽然有关部门将定期对农村科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指导,但科普培训系统项目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范。科普队伍服务能力薄弱、滞后,导致农村“精准科普”服务效果不佳,科普供给难以满足科普需求。

3.缺乏有效的内外部资源协同科普服务模式

目前,农村科普传播合作网络体系不完善,不同类型科普主体间资源整合与协调的科普服务模式相对缺乏。要推进国内“政府、行业、科研、应用”的科普合作机制,拓宽科普合作渠道。

三、提高农村“精密科学”服务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科普队伍实施“精准科普”服务的困难,课题组认为,除了加强农村科普组织建设、加大科普资源投入、创新科普服务方式、完成科普人员“知识更新”和转变科普服务理念外,解决农村“精准科普”难题的关键在于创新科普体系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多种农村科普服务合作模式。

1.建立农村科普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将先进农业领域的个性化技术需求充分融入国际合作交流计划、项目和活动。

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积累了农业专业技术服务领域的成熟技术、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其中,典型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的科技科普服务模式值得特别关注。鉴于我国农业技术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短板,应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服务体系和服务项目合作,建立农村科普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在解决前沿农业领域个性化、专业化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快建设我国专业化农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推广推广体系。

2.建立“政府、产业、科研、应用”一体化的农村科普服务模式,倡导资源整合、协同开放的“大科普”模式。

在当前农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科普队伍应走出封闭内向的“小科普”体系,积极构建资源整合、社会协调、多元开放的“大科普”服务模式。推进建立“政府+产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等五类组织或群体的协同合作机制,在明确各自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农村底层科学需求与顶层系统优势、中间技术优势与基础研究优势的资源渠道和协同路径的融合。通过多学科资源的打包整合,努力提高科普服务与需求的匹配对接能力,从而提高农村科普的整体服务效果和精准服务能力。

(出资人:朱红旗、高宏彬、唐树坤、郑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