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一大特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历史研究,针灸起源于石器时代。然而,在针灸疗法的最初发展历史中,虽然它在各种古籍中并不罕见,但并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直到一部名为《针灸甲乙经》的针灸专著问世,才真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医治疗体系。然而,令许多人惊讶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不太正派的医生。

皇甫谧,少年名静,字俊,东汉时出身名门,但自从他的曾祖父皇甫嵩之后,家族开始衰落。皇甫谧的父亲出生时,他的家庭情况更糟。皇甫谧年轻时失去了母亲,父亲无力抚养他。他收养了他,后来和他的叔叔一起搬到了新安(现在的河南省新安县)。由于当时战争频繁,皇甫谧又年轻又活跃,他经常和村里的伙伴们玩战争游戏,什么也不学。

皇甫米(网络图)

皇甫谧想都没想就喜欢玩,整天游手好闲,直到快20岁了。这让皇甫谧一度被别人嘲笑和指为傻瓜。这天,皇甫米摘了些瓜果,带回家给姑姑。不想阿姨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有管教,而且还流下了眼泪。皇甫谧虽然很有趣,但他知道他的姑姑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也一直尊重她。现在他突然受到训斥,感到不安。看到她哭更可耻。从那以后,皇甫谧鼓起勇气,开始专心学习。从那以后,皇甫谧养成了他的道德品质,读了几百本书。他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他写了许多作品,如《皇帝世纪》和《历书》(参见《皇甫米:浪子回头二十年》,了解皇甫米的经历)。

如果皇甫谧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他在历史上的成就一定会更加非凡。然而,皇甫谧治愈的一种疾病已经死亡,而这种疾病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由于皇甫谧长期的学术瘾和不适当的身体保养,他在40岁时就变成了风关节痛(痛风),并且经常发作。据说当时社会上流行着“韩石散”(又称“乌市散”),曾流传说“韩石散”是一种仙药,长期服用能治病强身。因此,为了消除自己的痛苦,探索其医疗效果,皇甫谧也开始进食。然而,韩石粉是有毒的,对长期使用者的毒性积累是非常有害的。在吃饭的过程中,皇甫谧也很痛苦,但为了验证效果,它并没有停止。

此外,为了探索自己的病因和其他治疗方法,皇甫谧钻研医书。中医经典不同于历史著作,但也是博大精深的。皇甫谧一旦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皇甫谧特别喜欢针灸。读完医学名著后,他开始学习针灸疗法。当然,当时流行的医书中关于针灸的内容大多不完整、不系统,尽管有很多关于针灸理论和技术的描述,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腧穴案例。因此,皇甫谧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来验证针灸的疗效。时光飞逝。在针灸治疗的实验过程中,皇甫谧对针灸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此,经过充分的准备,皇甫谧开始写针灸专著。

双穴位针灸地图(网络地图)

皇甫谧首先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又称《针经》)和《黄帝唐明经》等专著中关于“物”的论述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删除了其中的浮字,除了重复之外还讨论了其实质,并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其中,皇甫谧在《黄帝内经·灵枢·易顺》一书中强调“上者刺未出世者,下者刺未出世者,下者刺老者,下者刺攻击者”。他敦促针灸医生注意预防疾病和早期治疗。同时,他还系统地论述了毫针的形状、针灸适应症、针灸禁忌、操作方法、临床经验、人体经络穴位,并考察了穴位的名称、位置和选择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皇甫谧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新的穴位,已被纳入该针灸专著。这也使该书记载的穴位总数达到349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个,比《黄帝内经》记载的多189个,系统穴位649个。

皇甫谧主编的《针灸专论》最初分为10卷。这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针灸的临床应用。由于本书的基本理论取材于《苏文》、《灵枢》、《黄明帝唐静》,并按天干进行编辑,皇甫谧将其命名为《黄氏第三针灸甲乙经》。后来,它被慢慢地称为“针灸甲乙经”。

针灸经典甲乙明本(网络图)

《针灸甲乙经》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它无疑在连接过去和未来、继承过去和开拓未来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此,它很快成为一本医学书籍,出版后,后世的医生必须阅读。唐朝的皇家医学系曾经把它作为针灸的教材,宋朝也把它列为中医的必修课。直到现在,这本书还影响了中国、日本、欧洲和美国的针灸。《针灸甲乙经》是一部针灸经典,而“划时代的杰作”这几个字非常适合它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