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离我们不远。它每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驾驶导航到手机支付再到在线医疗,没有什么能离开科技的支持。然而,如何让公众了解和理解这些让我们习惯自然的科学技术和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需要更好的科普工作。

最近,与科学和科学传播相关的重要事件已经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热门话题。2019年,世界公共科学质量促进大会签署圆桌会议备忘录,形成“北京行动路线图”,进一步推动成立世界公共科学质量组织。第一届世界科学、技术与发展论坛于2019年发布了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2019年世界青年科学家(温州)峰会和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成功举行。2019年中国科幻大会推出了一个科技与影视融合的平台。这一系列重要活动和措施激发了全社会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也为公众接近和理解科学提供了许多机会和平台。

近年来,基于中国实践的科学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渠道更加丰富,实践者更加多样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形成和塑造,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讲、爱、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随着科学传播实践的深入发展,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科学传播。科学传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已得到广泛认可。创办于100年前的《科学》杂志曾指出,“科学是由物质构成的”,“科学是由生命构成的”,“科学是由智力构成的”,科学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有些人还认为,科学传播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培养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科学领域的民主对话,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事务。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正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伟大进步、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展览,列举了150个新中国的第一个。我们可以说这些“第一”与科学、技术和工程直接或间接相关。它们是基于中国实践的值得称道的中国科学故事,是传播和普及科学的生动案例,是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文化形成的重大事件。

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科学传播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素质,也是希望公众能够理解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并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公众的心中。”这要求将求真务实精神、理性怀疑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内化为科学文化。同时,要把科学融入大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科学摆脱“单打独斗”的状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从而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新媒体科普等。主要出版的翻译包括《实验室规则》、《科学家交流能力指南》、《美国电视科学》、《聚光灯下的明星科学家》和《有效科学交流:研究议程》。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了100多篇科普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