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种常见组织形式,是国家科学传播体系的核心支撑,是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组成部分,是科普工作的资源平台。加强科研机构的辐射功能,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国家科学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在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例,介绍了其科学传播工作的动机与目标、概念与内容、方式与手段、效果与影响。分析其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增强我国科研机构科学传播功能的建议。

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通信系统,成立于1954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顶尖的高能物理跨国实验组织。目前,核中心的科学交流工作主要集中在其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核中心不仅是高能物理的科学探索中心,也是该领域的科学交流中心。它是各国媒体、公众和年轻人了解高能物理前沿的主要窗口。在组织层面,科学交流系统是核中心管理责任的一部分。在实施层面,科学传播战略是维持其功能运作的一部分。在活动层面,科学传播活动是他们职业发展的翅膀,是他们与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桥梁。核中心的科学传播模式可以概括如下:

(a)主题与受众相关,科学传播推动主题信息

核中心将科学传播的目标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别,并推送特定的主题信息。例如,对于成员国的科研决策者和资助机构来说,主题信息是:核中心是一个顶级的基础研究机构;基础科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核中心的研究工作可以吸引年轻人加入科学事业。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主题信息是:基础科学可以满足人类的探究本能;基础科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核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基础科学机构。对于媒体来说,主题信息是:基础科学能满足人类的探究本能;基础科学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基础科学可以跨越年龄、宗教、性别和国家。从上述受众分类与主题信息的联系可以看出,核中心的科学传播有着明确的推进主题信息的意图。

(二)动机与目标一致,科学传播包装主体动机

核中心的科学传播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其内在动机是确保组织的可持续运作和长期发展。它的科学传播目标服务于这一动机。开展的各种科学传播活动可以被视为上述动机的“科学包装”。例如,如果需要资金,政策制定者和资助机构将被吸引来关注核中心的科学价值,并展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为了增强社会影响,邀请媒体参观大型实验设施的运行,并主动发布重大科学发现,引发媒体报道浪潮。为了赢得社会信任,将通过开放日参观、展览体验等形式吸引公众了解和参与核中心的科研项目,从而了解高能物理对基础科学进步的贡献。

(3)机制与战略相结合,嵌入整体发展战略

核中心的科学传播机制包括以下要素:

1.顶级晋升。核中心设立了专门的科学交流部门和首席交流官。它有三个部门:媒体办公室、内容转换和公众参与。通信干事还负责协调国际关系,并与扩展部门保持联系。科学传播的资源、人力、平台、渠道和内容都是由其管理系统来配置的。

2.资源整合。科学研究机构在开展科学交流方面有其天然优势——这些机构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生产者,拥有巨大的资源库。核中心为资源共享、内容转换、项目开发、活动设计和信息传播建立了成熟的程序,这些程序直接嵌入到科学研究过程中。

3.目标导向。核中心为每一类目标受众设定了明确的科学传播目标。例如,对于公众来说,沟通的目标是“赢得信任和支持”;对于媒体来说,传播的目标是“成为权威、及时、准确和开放的粒子物理信息来源”;对于文艺团体来说,传播目标是“艺术参与、与作家和艺术家合作、保护核心中心品牌、保护核心中心内容的完整性”等。

为了长期有效地实施上述机制,核中心将科学传播有机地嵌入到组织的整体运作中,并以技术创新、科学发现和群体多样性三大主题为重点,构建传播平台,开展传播项目,而不是将科学传播视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孤立的分支。平台建设主要针对目标受众,选择各种科学信息和故事。项目开发应设计具体的科学沟通渠道和内容,并吸引公众参与。在这样的科学传播战略下,科学传播不仅是组织日常运作的一部分,也是其管理职责的一部分。

(四)渠道和形式匹配,科学传播,满足受众需求

核中心科学传播活动的内容严格遵循其传播策略,选择明确的受众,筛选联系信息,选择有效的渠道,设计适当的活动形式,吸引目标受众参与,实现既定目标,并进行事后绩效评估。表1列出了反映上述策略的科学传播活动的一些渠道和形式。

二。核中心科学传播工作的成功经验

(1)科学交流是履行科学职责的有效途径。从2001年的准备到2012年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大型强子对撞机已经在全球60个国家投入了132.5亿欧元,未来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因此,履行科学责任已成为核中心的强制性要求。科学传播的功能是科研机构、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这也是传播价值观和赢得信任的一种社会方式。这自然成为科学履行其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1.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确保向社会准确、及时和透明地传播科学发现,使公众能够认识到基础科学的价值,了解机构和项目的运作。2.吸引不同的受众,突破语言、文化、宗教和地域障碍,实现科学中的文化融合;3.赢得公众对科研和科技项目的信任,避免误解和谣言影响;4.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让青少年更多地参与核中心的科研,为学科培养潜在人才。

(二)组织动力为科学传播提供内部驱动力

科研机构的科学传播工作属于学术界的立场。其动机深深植根于政府支持、社会信任、媒体关注和人员培训。我们总结了核中心科学交流机制的要素。隐藏在这些因素背后的是一种制度化的动机,或者说是核心的主体意识:科学传播是为了保证科研机构的专业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科学传播服务于这一动机,而核中心通过制定传播策略和履行管理职责为其提供制度保障。这种制度化的动机根植于制度化的科学研究过程,强化了科学传播的主体性、自发性和导向性,使其与科学研究者的专业需求紧密结合,为科学传播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3)服务不同受众,实现科学传播的核心价值

让科学传播到不同的受众是核中心的核心传播理念。为此,他们煞费苦心地为各种受众设计各种交流活动,如公众、媒体从业者、决策者、青少年、当地社区居民等。通过面向最多样化人群的多维、长期和深入的科学传播活动,它促进了高能物理专业的发展,维护了科学声誉和机构形象,成为该领域科学传播的信息促进者,并停留在专业科学活动中。

为了实现科学传播“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4)科学传播效应为组织的运行提供了外部保障

自2001年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投入运行以来,核中心通信部与成员部门、欧盟委员会等的决策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它参与了欧洲联盟第七个框架下的80个项目,并获得了1亿欧元的资助。媒体办公室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其他国际媒体密切合作。在2013年至2014年LHC关闭期间,在30多个国家安排了电视和印刷媒体采访,引发了一波“上帝粒子”关注。核中心的全球科学与创新博物馆每年吸引65,000名游客,2013年为期两天的LHC开放日吸引了超过70,000名游客。自2013年以来,核中心举办了一次全球巡回展览,并先后在特隆赫姆、德里、都柏林和莫斯科举办了巡回展览。自1998年以来,核中心每年夏天都举办教师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可以体验LHC的尖端技术,并与物理学家面对面交流。2011年,该项目吸引了1,000多名教师。正是这些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科学传播活动为核中心赢得了全方位的支持,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三、对我国科研机构科学传播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认清自身需求,明确界定科学传播的功能,定位科研机构的需求是科学传播的动力源泉和形成科学传播特征的基础。虽然中国的科研项目管理和预算制度与国外不同,但科研机构的专业发展需求是相同的。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中国大型实验的代表性机构。国家每年都向它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然而,作为理论物理的一个重要分支,高能物理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薄弱。那么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传播功能就应该着眼于提高其专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增强其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二)设立专业通信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和权力

国内科研机构的科学传播工作往往是分阶段完成的,缺乏专业科学传播部门的支持,无法有效组织资源开展科学传播活动。设立专业的科学传播部门,赋予其管理职责,赋予其适当的监督和评估权力,建立科学传播资源共享、内容转化和项目开发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工作的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科学传播机构中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作用

系统中的支点功能。

(3)制定适当的传播战略并将坚定和灵活的科学传播战略纳入机构战略规划是有效科学传播的先决条件。

为了保证科学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战略应纳入组织的总体战略规划,科学传播部门应建立专项预算制度,组织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项目应纳入总体项目管理体系,科学普及应成为科研人员的日常责任,科学普及活动应成为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科学传播应成为组织长期发展的战略工具。

(4)对目标受众进行分类,推出清晰的主题信息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群体对科学传播有不同的需求。科研机构应该为不同的目标受众设计不同的主题信息,并开展适当的科学传播活动来传播信息。以PX项目科普为例,化工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院系)可以制定具体的专题信息序列,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以不同层次、不同渠道、不同形式开展科普活动。例如,PX是一种低毒化合物——公众和反对者——展示板材料、在线课程和实验室展示;PX项目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对手——数据、图片和视频;对PX项目媒体、专业人士访问、经验等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五)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与区域和社区文化活动相融合

在我国,许多科研机构都是当地文化教育组织的代表,对当地公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此外,随着社会转型,中国许多地区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科研机构可以充分发挥智力密集型优势,结合地域特点,在社区、校园和实验室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科学。同时,它们还能增强科研机构的社会影响力,赢得当地政府和公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作者:王黎明、赵立新、谢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