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问题可能还没有达到引起学术界公愤的“帽子”的程度。然而,如果把科研机构看作一个整体,“品牌”实际上是机构头上的一顶“帽子”。就学术生态而言,无论是单独抢夺“帽子”,还是用鲜血抢夺联盟的“品牌”,本质上是一样的。

不可否认,学术界需要品牌。特别是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跨境问题,不可避免的需要各种科研力量的参与。国外有许多组织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但品牌名称只是一个名称。组织内的学术交流、合作和碰撞是本质。我们正相反。该品牌基本上携带真正的“硬货”。至于结果的产出和质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世界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润。在一个本应简单和纯粹的科学领域中放置太多的“名称”和“利益”,将使科学研究世俗化和功利化。一方面,组织和机构在互相争斗,不择手段地夺取“品牌”,因此无法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充分分配资源。这不仅会促进科学发展,而且会阻碍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品牌”攫取对科学界的影响是致命的。它破坏了学术生态,并形成了不良的文化效应,给研究人员一种错觉,认为进行科学研究可能是一场骗局。

受名利束缚的“品牌”背离了科学精神,尽管其初衷并不相同。例如,面对一个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一位好心的医生被迫服用猛药。在短时间内效果很快,但过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副作用太大。问题是,这是一种慢性病。原因似乎很清楚,但不容易治疗。它需要许多医生的咨询和综合治疗。此外,简单地停止或减少剧烈药物的量仍然是不可能的。首先,人们不愿意制造或销售毒品。第二,病人已经对药物产生依赖,药物无法停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纠正“品牌”混乱和恢复学术生态需要一个过程。它不能通过几个文件和命令来解决。可预见的困难之一是如何克服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虚荣心”——放眼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不乏“大学”,而我们无论质量如何都敢挂“大学”的牌子——仍然存在“羞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