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如环境科学、动物学、生物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关注。如今,自然纪录片作为咸宜老少皆宜的电影类型,以最低的“文化门槛”,从视听层面向观众展示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展示生活的多样性之美。同时,它也促使观众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纪录片“发生期”制作理念的分歧

从诞生之初,自然纪录片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的观察,也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记录。然而,在开始的时候,人类被传统宗教对“天赐之子”和“万物之灵”的理解所限制,把自然视为无限“取”和“征服”的对象。因此,在19世纪后期摄影发明之后,一些人以探险为由,用照相机捕捉所谓文明大陆上的人们从未见过的自然图像。1896年4月23日,在纽约的科斯特-伊亚尔音乐厅,一部名为《多佛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32秒钟的电影被加入到爱迪生的短片系列中。只有“海浪的猛烈冲击”让观众屏住了呼吸。后来的社论显示《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当晚最受欢迎的电影,这证明即使没有野生动物,与自然相关的电影也是电影院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然而,拍摄非洲大陆野生动物照片的摄影师受到他们的技术和观念的限制。他们带回的照片背后是大量被射杀的野生动物尸体。他们想在更近的距离拍大象的照片,但是他们害怕被攻击,所以他们必须在拍照前杀死大象。1897年,詹姆斯·怀特拍摄了爱迪生制造公司生产的《海狮之家》,描述了海狮在自然环境中进出水的过程。这可能是第一部真正的自然电影。与其他欧洲探险队从极地或非洲带回的死去动物的照片相比,这至少是一部与野生动物的自然位置和习性有关的作品。

除了电影行业对视觉和声音标准的严格要求,大片《自然》纪录片还需要在叙事方法和吸引力方面不断改进。它摒弃了早期科普电影解说性文本的“说教色彩”,强调利用电影视听语言来传达观点。就连雅克·贝汉的《海洋》也很少叙事,只强调电影故事与情感的结合。除了视听感知的要求,大片也非常重视叙事技巧。在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形式中,人类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动物生存中,有许多部分接近人性,如争斗、捕食、群居、求爱、家庭、权力斗争和繁殖。例如,动物父母抚养小动物的场景一直受到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这种来自“自然”的“爱”突破了银幕上人与动物的界限,用人类的情感感染了人类自己。因此,“拟人”叙事手法实现了自然纪录片对人类情感和价值的投射。英国广播公司最新发行的大型纪录片《动物王朝》以动物家庭或社区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每集的主线。例如,《大猩猩》的第一集讲述了大猩猩首领大卫捍卫国王地位的故事。在与一群试图篡夺王位的人如卢瑟激烈争斗后,大卫受了重伤,险些丧命。然而,它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回到了这个族群,并通过招募同僚和联合起来反对敌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捍卫了国王的尊严。整个故事扣人心弦,充满力量。第二集《帝企鹅》聚焦于帝企鹅种群和“三口之家”成员之间的关系。这部电影重新发现并解释了在帝企鹅艰苦而顽强的生命历程中,对人类同样重要的信任、忠诚和合作的价值。很感人。

自然纪录片的多重图像和多重视角也给人类带来了超越其有限生活经历的新奇。在《蓝色星球2》、《地球脉动2》和《动物王朝》中,我们会发现细节特写、升级版(慢动作)和延时摄影的增加。与此同时,音乐和音效也比以前更重了。诗意和抒情的元素更强,吸引力也更强。随着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探索自然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英国广播公司的《自然纪录片拍摄行为准则》规定,“让电影、相机和其他设备以及你的同伴与拍摄对象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是人类尊重自然、珍惜野生动物的一种表达。迄今为止,这部自然纪录片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演变。它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承载和传播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理念。纪录片《自然》的发展变化,正反映了人类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照相机来调节,从人类驱赶野生动物到射击场,向它们举起猎枪,到摄影师使用各种不可见的手段来捕捉不干扰甚至不存在的不可见的图片和故事。随着自然纪录片的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行业内拍摄伦理和行为规范的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已经成为自然纪录片制作者和观众的共识。

作者简介

冯欣,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