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科普的“服务器”。动员科研人员投资科普创作,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造福大众,强化“科普”翅膀,使其与齐飞的“科技创新”相抗衡,是中国当前创新发展的刚性要求,也是科普工作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2017年8月至11月,中国科普研究院科普创作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对中国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和建议将分三个主题进行报告(2018年第9-11期)。

内容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科技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应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均衡发展,人才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方面,特别是作为科技创新核心力量的科研人员和作为科学普及重要来源的科普创新人才的均衡发展。

第一,我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科学普及人力资源严重失衡,科普创新人才的发展并未完全失衡

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居世界第一,但相比之下,中国的科普人力资源严重失衡,尤其是作为科普来源的科普创新人力资源更加有限。据科技部统计,201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将达到7915万人。其中,作为科技创新核心力量的R&D人员(R&D人员)总数为554.3万人。相比之下,2015年,中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其中专职人员22.15万人,兼职人员183.23万人。其中,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来源,专职科学普及人员只有13300人,仅占中国专职科学普及人员总数的6%,甚至还不到中国科学普及人员总数的6‰。

单单看科普创作的人力资源,还存在发展不足和不平衡的问题。统计显示,科普创作者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和河南等省,占2015年总数的51.66%。从部门分布来看,专职科普创作者主要分布在科技协会、教育、科技管理、农业和广播电视等部门,其他部门和领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此外,全职科普创作者的年龄正在老化,年轻创作者的数量明显不足。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成员为例。60岁以上的成员占成员总数的55.2%,而处于创作高峰期(30-49岁)的成员比例仅为22%。

第二,科学研究人员愿意参与科普创作,但他们的行动软弱无力。兴趣和社会责任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主要动机。

(一)中国的科研人员对科普创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而,他们普遍认为科学研究人员有必要参与科普的创作。科学研究人员是应该被鼓励和发展来创造流行科学的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证科普作品的准确性和前瞻性。

调查显示,超过88%的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是必要的。7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鼓励和培养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其次是专业科普作家。84.36%的受访者认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证科普作品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其次是保证科普作品的原创性。

(2)中国研究者参与科普创作的热情很高。然而,科普创作的实际参与率不高。在参与科普创作的人群中,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稳定,而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方面比较知名的专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比较稳定。

调查显示,大多数研究者愿意参与科普创作,52.2%愿意回答,34.27%愿意,0%不愿意。然而,从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乐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没有创作科普作品,从他们的同事参与科普创作的情况来看,他们得到的回应是参与不多。

此外,一项对从事科普创作的科研人员的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他们投入科普创作的时间并不固定,1-12小时、25-48小时和100小时以上的比例约为23%,49-100小时和13-24小时的比例约为15%。相对而言,在科学研究和科普方面取得成就的科学家在科普和科普创作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越来越多,基本达到两个月以上。

(3)兴趣和社会责任感是中国研究者参与科普创作的两个核心动机。

根据调查,对于从事科普创作的科研人员来说,参与科普创作有两个主要动机。一是他们对科普创作的兴趣(36.32%),二是他们认为科普创作是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28.21%)。第二是与工作有关,在工作范围内(20.94%)。可见,兴趣是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最大动力,而社会责任是另一个重要的动力。

对科学家的关键访谈也与调查结果一致。周忠和院士提到,兴趣比行政动员更能促进科普创作。金庸院士在谈到他的科普动机时说,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责任。欧阳自远院士在采访中特别提到,创建科普是科学家的科学责任。刘嘉琦院士也一直坚持“科学普及是科学家的天职”的理念科学家有责任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回报社会,造福人类...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根据以上统计,简单计算一下,如果能调动1%的研发人员作为兼职科普人员,中国兼职科普人员的数量可以增加近3%。如果能动员1‰的研发人员成为专职科普创作人员,我国专职科普创作人员的比例可以提高近30%。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人员,尤其是那些对创造感兴趣并有责任感的人,将能够致力于科普创作。

三、加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环境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

从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两个主要动机——兴趣和社会责任出发,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适合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和科普创作的环境,使科研人员愿意从事科普,渴望从事科普,安心从事科普,可能是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有利措施。

一是加强全社会的文化环境建设,包括面向科学家、媒体和公众,积极倡导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科学传播文化,倡导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学传播文化,倡导和认可科学家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正如郑永春研究员所强调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家都是优秀的科学家,积极走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帮助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也是优秀科学家),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创作营造宽松的氛围。 此外,科学家还应积极倡导消除浮躁、致力于创造、忍受孤独和敢于用时间去打磨科普杰作的理念。正如刘嘉琦院士所言:“我们现在生产了很多东西,但好东西不多。我们需要提高质量,生产一些真正好的作品。因此,科学研究人员和科普创造者需要冷静思考,努力工作,花时间好好创造”。

二是加强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政策环境建设,包括:明确科普经费在国家科普政策中的比重,落实项目经费申请、实施和验收的各个环节;建设科研机构科普工作报告制度,从科研机构建设的角度保证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体系应包括科普创作成果,研究并形成包括科普创作成果版权保护机制在内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予以实施,鼓励科研人员从政策环境上参与科普和科普创作。

三是改善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职业发展环境,逐步构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和科普创作的职业发展体系,包括将科普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构建科普能力评价机制,构建基于科研体系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体系。根据郑永春研究员的建议,通过借鉴和借鉴科研体制,建立项目资助体系、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奖励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将为科研人员开展科普和科普创作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