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自诞生之日起就在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2004年7月18日,中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日报彩信版》正式推出,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到2009年底,手机报经历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它对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传播的作用提出了挑战。

一、手机报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2004年到2009年底,手机报发展迅速,尤其是自从引入3G无线网络以来。整个报业(包括中央报纸、都市报、行业报纸甚至市报)已经推出了大约1800种手机报纸。手机报纸无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热点。然而,随着各种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通过其他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手机报纸在其媒体组织、传播文本和受众中有许多隐藏的约束。2011年后,手机报的发展迅速进入瓶颈期。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即手机)用户,同比增长1.24%,同比增长12.46%。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32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4亿,比2012年底增加了4,379万,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比例上升至78.5%。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推动了中国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手机已经成为各种应用增长的重要突破口,这给手机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手机报存在的问题

排除操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影响因素:

(一)内容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程度不高

目前,各地手机报的定位大致相同,大多只是传统媒体的“拷贝”,这使得手机报的内容缺乏媒体个性和原创性,可读性大大降低。信息内容全面的手机报占80%以上,提供个性化平台的相对较少,且内容“同质化”。用户在使用手机报时方面享有一定的便利性和自主性,但不能带来手机报的新内容,也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结果,用户逐渐撤回他们的订阅,从而影响手机报纸的传播。

(2)信息承载能力有限,时效性和交互性不足

在我国有三种主要的手机报。首先,用户接收来自中国移动的彩信或来自中国联通的E色信息,然后离线阅读报纸。这是目前最重要的手机报类型。二是用户可以登录手机报的WAP网站在线浏览报纸内容。三是随着3G概念的逐渐兴起而出现的新3G手机报的“彩信+WAP”模式。例如,大多数彩信手机报的理论容量为50K。虽然它们可以用图片和文字来说明,但图片不能非常精确和清晰,文字也只能在几千字以内。这使得手机报的内容无法更加丰富和生动,一些手机报只是堆砌新闻,难以打动受众,形成品牌。

手机报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仍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手机报纸都是以早间晚报或其他常规信息的形式发送的,这可以培养阅读信息的习惯,增强用户的粘性。然而,在紧急情况下,这种定时传输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它的互动性更差。大多数没有交互功能。

三。促进手机报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内容为王”是当前媒体竞争的永恒主题,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人际化和互动性等新特点。如果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紧紧抓住这些新特点,它就能在科学传播中发挥作用。

(一)细分受众,提高内容针对性,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手机报的用户类型来看,手机报覆盖的受众群体仍然很窄。几乎所有的移动报纸都将读者定位为知识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年龄在25-45岁、对新闻信息敏感的特定群体。然而,2012年11月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互联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更年轻,主要是10-29岁的年轻用户。其中,10-19岁手机用户占28.5%,20-29岁手机用户占35.7%。教育水平低的用户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其中,36.9%受过初中教育,32.3%受过高中教育。此外,手机报的低覆盖率也反映在地域不平衡上。在经济发达地区,手机报的覆盖率相对较高,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手机报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普遍较低。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与相关媒体和机构合作,打造青少年科普手机报品牌,重用科协青少年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发挥科普的非正规教育功能。

2.鼓励各地整合科技报纸和“惠农工程”资源,发展面向农民的农业信息科技手机报纸,增加互动功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用少数民族语言制作手机报,并在特定地区发行,以弥补科学传播的空白。

4.与国内新闻中的知名手机报合作,与社会热点、焦点事件一起发布,让科学界发出理性的声音,打造科学手机报的权威品牌。

(2)新技术的应用,手机报纸形式的多样化,互动共享的实现

由于3G传输技术的应用和手机屏幕分辨率的提高,手机报的多媒体特征更加明显。文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将更加清晰、忠实地传播,并以多媒体整合的形式呈现,手机报的内容将更具吸引力。《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互联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互联网视频使用率从22.5%上升到31.5%。这直接导致2012年所有视频网站都将重点放在移动应用的开发上。目前,市场份额高的多媒体信息将不再受欢迎。多媒体阅读器、网站等形式将成为用户观看手机报纸的主要方式。手机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双重角色更加明显。他们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内容生产者。随着4G时代的到来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手机报将成为一个互动的分享平台。

1.符合公众阅读习惯的科普数字产品研究

科学传播是否达到其效果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根据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的一项调查,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数量达到3.38亿,同比增长35.90%。这个数字将继续增长。与此同时,现在仍然是睡觉前用手机看书的时候,也是乘坐交通工具时用手机看书的好时候。这些用户占37.36%。手机阅读已经改变了公众的阅读习惯。起初,手机阅读受到通讯技术和屏幕技术的限制,只能基于短信和彩信。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可以承载的内容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技术协会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如何开发符合手机阅读的数字科普产品值得研究。

2.为科普视频和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专项资金,丰富媒体形式,并伴随新闻和信息手机报纸的广泛传播。

视频进入手机报纸也是必然的方向,这无疑提高了科学传播的效果。尽快将现有科普资源用于视频和动画创作,充分利用手机报平台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