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人口的流动性正在增加。居民和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身份。科普工作的重点在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各个方面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其科普建设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科普能力。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目标群体来说,只有作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区才具有全覆盖的特征。加强社区科普能力建设可以保证社区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有效提高产业工人、领导干部、公务员、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科普服务能力。

一、中国社区科普现状

(一)工作特点和亮点梳理

1.政策指导和顶层设计不断优化

自2011年以来,中央政府和各部委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先后出台了《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1-2015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11-2015年)》、《国家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相关政策文件,为开展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和战略规划。《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和任务,为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市、县制定的政策文件因地制宜,任务更加细化,要求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意义重大。

2.社区科普建设促进了社会科普工作模式的形成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政府政策的推动,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和重点,推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协会、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在各自管辖范围内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者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积极推进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妇女文明岗和在社区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人员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建设,探索地方社区科普联合合作的有效机制。“政府大力推进、各部门共同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3.围绕科普服务的准确推进,社区科普活动日益丰富多彩。

在面向社区基层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围绕“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新”的工作主题,结合实际,全国各地开展了一批与民生、科技、文化、体育相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活动。同时,结合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日,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进一步体现基层科普效果。社区科普活动组织以公众对科技的“互动”和“体验”为核心理念,紧密结合重点工作、地域特色和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吸收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大部分活动体现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4.增强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加强社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推进,社区科普组织和队伍建设也在逐步发展。《2016年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要点》提出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发展和壮大社区科普队伍。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气象信息员、中小学教师等科普宣传员,基本实现农村社区科普宣传员的广泛覆盖。建立健全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推进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科普志愿者组织建设,提升社区科普“软实力”。此外,当地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大力培养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加强与科技、宣传、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合作,积极组建社区科普服务团队,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工作网络。一些地方科技协会实施了提高社区科普工作者能力的培训计划,全面提高了社区科普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成立了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在支持社区科普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共有科普人员134.2万人(2016年版《中国科普统计》)。

(2)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区科普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受地理位置、工作经费、人员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与社区科普工作本身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不相匹配。第二,社区科普人员的能力建设有待提高。一些社区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提高自身科普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普经费的使用仍有优化空间。第三,社区科普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在社区科普活动中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还不够。大多数社区科普活动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对受众需求的研究不够,也没有细分。第四,社区科普所需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区科普未能有效整合社区科普组织和团队、支持社区科普的社会力量、社区科普场所和设施、科普活动资源。

二,我国社区科普建设的新机制和主要策略

城市社区科普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选择和发展的必然。如何适应形势的需要和国家的要求,有效地做好城市社区的科普工作,不仅需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在手段和技术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好社区科普工作,适应时代要求,承担历史责任。

(一)中国社区科学建设的新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探索社区科普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的机制。基于综合发展理念,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社区治理的整体建设过程。相关规章制度应遵循教育和服务的原则。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基础。科普工作应从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建立以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科普工作模式,体现对社区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关怀。加强多层次组织建设,改革社区科普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科普工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推进多党合作,推进科普工作。

2.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导向,完善科普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机制,以建立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和提高科学素质为目标,深化和拓展社区科普工作并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培育,把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措施。社区科普不仅要服务于居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还要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把科学普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终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突出能力建设,建立社区工作者科普培训机制

社区科普工作主要由深入社区的科普工作者领导和推动。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是社区科普工作成功的关键环节。今后应大力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培训,为社区科普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提供科普基本概念和理论、社区科普实践的政策解读和工作方法等定期培训活动。通过培训班、现场观察等形式,社区科普工作者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水平,而且具有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实践能力。培训机制的建立旨在有效提高社区科普专业人员的素质和积极性,提高社区科普工作水平,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

4 .注重效果反馈,完善社区科普工作评价机制

社区科普工作的评价一般涉及社区居民的需求、科普工作的设计、科普工作的实施和科普效果,其中效果评价是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科普工作评价不仅指最终效果评价,还包括早期阶段。

评估、过程评估等。开展评估可以对社区科普工作的绩效、管理水平、社会效益和可持续性进行有目的的评估和评价。

(二)新时期中国社区科学建设策略

1.社区科普工作需要坚持不断创新的理念

社区科普应与社区教育、社区治理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不断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依托地方志愿服务团,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科普志愿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真正弥补社区科普人才的不足。以“共享为目标”,实施科普援助和科技教育,增加对社会特殊群体的服务。

2.大力开展社区科普新模式研究

科普社区的建设面临着大量的人,不同社区的条件也大不相同。应特别注意在适应不同地区和人口的社区发展新的科普模式。社区科普活动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设计,加强社区现有和可选的科普资源建设。不断更新和丰富社区科普工作的数字科普资源库,包括文字、图片、图像等科普资源,使社区可以在日常科普服务和活动中自由选择。

3.社区科普应以信息化建设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公众不仅应该是参与者,而且应该是“管理者”,有权提出科普需求,发起科普活动并组织实施。因此,有可能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科普活动的关注和热情。根据我国当前的社会治理目标,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应融入社区治理,整合社区文化、科技、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信息设施,加载不同的信息内容,实现社区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综合目标。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应在社区对口政府分工中单列,突出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独特性。

4.吸收和借鉴国际社会科普工作经验

本文梳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典型国际社区科普经验。如社区科普和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治理。美国的社区科学普及工作密切关注社会治理的目标和需求,并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其中大多数侧重于特定的社会问题,并与社区人口特征、地理环境和社区特征相联系。例如,大学研究资源与社区资源的互动形式——“科学商店”,就是基于大学资源和各学科专业知识,建立大学研究资源与社区资源的互动网站。社区居民可以在网站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提问和回答问题,而“科学商店”的工作人员将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帮助不同群体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朱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