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看到主角用银支付。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一两银子值多少钱。事实上,银币的货币价值因朝代而异。宋朝以前,白银的总量很小,根本没有成为货币。明清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活跃和外国白银的大量涌入,银币成为一种流通货币。

知道一两银子值多少钱,你会发现再看电视很可笑。

在小说《红楼梦》中,刘姥姥看到贾家的下一顿螃蟹要二十四两银子,感叹一个小家庭能活一年。事实上,刘姥姥家当时也是中产阶级,有房有地,还有工人和女佣。第一次到贾家,得了二十两银子,谢了许多,可见不是小数目。

《明史》记载,齐平县一年的基本工资是45两银子。然而,在目前的电视连续剧和小说中,实际上有两个馒头和一碗5两银子的汤,一个富裕的家庭赌走了1000万两银子,一餐19两银子。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岁入只有200万两,而张变法后,国库岁入仍处于丰裕状态。

▼一般来说,古代硬币价值的计算是基于通用等价物的交换。中国一千年不变的民生是大米。因此,基于太平时期米价记录的粗略计算可以大致给出银币货币价值的答案。

历史表明,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两两银子就可以买到普通质量的大米。当时,一石约94.4公斤,一两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或377.6公斤。目前,中国普通家庭一公斤大米的价格在1.5元至2元之间。根据1.75元的中间价,可以计算出明代的一两银子= 660.8元(约3304新台币)。

▼唐朝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更高。唐太宗贞观年间,材料丰富。一两两银子只卖了5便士。通常情况下,一两两银子兑换成1000便士的铜币(也称为铜币)就能买到200两大米。十两银子变成了一块石头,也就是二十块石头。在唐朝,一块石头大约59公斤。按今天每斤1.75元的米价,一两银子相当于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时,米价升至每蒲式耳10美分,也就是1两银子= 2065元(约10325新台币))。

宋代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非常大。然而,当时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所以硬币系统极其混乱。当时,流通中的货币是“货币”。在一般的朝代,1000元是一致的,相当于一两两银子,但在宋朝不是这样。

《松石史事货殖》和《徐子同治鉴》提到,自真正的氏族王朝以来,白银存量太小,跟不上经济发展,白银价格不断上涨,基本上有2000多枚铜币被用作白银。宋代的“钱法”是混乱的。铜、铁、铅和锡硬币同时流通。每个州都有权投自己的钱。也有私人铸造货币的案例。货币的大小不一样,它的构成不合适,它的价值是可变的。它“随时制造”,非常混乱。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在、冯之前,米、石只有600、700元。《松石志官志》记载,每桶(米)要花30美分。根据这些计算,2000枚铜币可以兑换成一两枚银币。太平时期的大米价格为每石600-300元,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8石大米。以66公斤松石为基准,1两银子相当于近921848元(约合4620-9240新台币)。

历史上,银币在明清时期成为货币,但在今天的古装剧中,银币在任何朝代都有交易。这是因为明清小说很受欢迎,它们都是根据当时的生活状况描写前朝的。

《水浒传》和《三言二拍》等作品中的白银价值均以明代白银价格为基础,并与文、关、闵、朱等原始货币单位相混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现代人写的历史小说和武侠小说中,所有流通的古代货币都被描述为“银币”,甚至是“射雕”等书籍。

▼综上所述,白银在不同朝代的价值是不同的。清代中后期,其价值约为150至220元人民币(约750至1100新台币);明代中叶,价值约600至800元人民币(约3000至4000新台币);

北宋中期价值约600元至1300元人民币(约3000至6500新台币);盛唐时期,价值约为2000至4000元(约1万至2万新台币)。

与明清相比,现代人离前朝更远,对前朝的货币制度和白银的实际购买力了解不够。只有这样,才能有天价馒头、天价酒和蔬菜的荒谬情节。了解这些知识,看小说或电视剧,你能看到更多有趣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