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以书法闻名的蔡襄写道:“这棵树已经流传了300年...虽然它现在已经老了,但它实际上非常丰富、芳香、光滑,是一棵真正的好树。”作者惊叹于“美丽的树”的“高龄”和生命力,但他绝不会想到800年后,“美丽的树”仍会开花结果,而且永远不会停止生长。原来这是一棵古老的荔枝树,名叫“宋家香”,生长在福建省莆田市原宋祠堂内。据说它是唐玄宗时期种植的,现在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罕见的古树“彩香”自然被打动,三年后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和果树专著《荔枝谱》中再次提及。

宋嘉翔(约1200岁)(网上照片)

蔡襄与荔枝谱

自古以来,荔枝就赢得了儿童和老人的心。尤其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荔枝更是广为人知,受到许多学者的称赞。流传甚广的有苏轼的“一日吃三百颗荔枝,不怕麻烦做岭南人”和杜牧的“一个骑在红尘上的公主微笑,没有人知道它是荔枝”此外,还有人赞美荔枝肉,如白居易:“白如冰,肉如雪,肉如奶酪,酸甜可口”;有荔枝壳和荔枝电影的描述,如明代的徐波:“莲花落花在风前,桃花雨后开”;一些高度赞扬荔枝森林,如"飞火焰穿越天空"和"成千上万的红色云";也有人喜欢荔枝的颜色,如“霞做的衣服红而华丽,玉是白色的,肌肉和骨骼的脂肪凝固”等。、

荔枝(网上照片)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的果树古籍中,大约有13本关于荔枝的书。在众多的荔枝专著中,蔡襄的《荔枝谱》因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荔枝专著而脱颖而出,占据了不可多得的地位。蔡襄写了这样一部专著,除了是一大群荔枝迷中的一员之外,还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仕途经历有关。

蔡襄(1011067),字莫峻,福建兴化(今莆田市)仙游人。何与黄庭坚、苏轼、米芾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曾任福州周知、福建公路运输公使、泉州知府等职。公元1067年,他在家乡因病去世,宋孝宗在死后授予他“忠诚”的称号。虽然蔡襄是一名公务员,但他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桥——万安桥(今泉州洛阳桥),并开创了三项相关技术。

蔡襄肖像(网络图像)

福建盛产茶叶和荔枝。蔡襄专门为这两个对象写了《茶经》和《荔枝谱》。他们从自然、人文、技能等方面出发,记录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蔡襄在这里出生长大,长期在这里为官,对福建盛产的荔枝非常熟悉,有撰写荔枝专著的动机和实践基础。

荔枝产业的“百科全书”

荔枝谱是荔枝的“小百科全书”。在该书中,蔡襄从人文角度论述了荔枝的历史、故事和销售,从生物学角度描述了荔枝的起源、特点和品种,从农业角度记录了荔枝的栽培和保护,从技术角度介绍了荔枝的加工和贮藏。这本书分为七章,每一章都没有单独的名字,只标有“第一”和“第二”...总共约2500字。

荔枝谱拓片

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蔡襄指出:“荔枝在世界上,只有福建、广东、广东南部和巴蜀。......比闽东逊色,”荔枝只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四川,福建是最好的。根据蔡襄的说法,荔枝在汉初流入中原,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并被文人和官场写入文学。蔡襄还解释了写作的初衷。他认为荔枝是最美味的水果,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荔枝天生怕冷,喜热,只能在南方生存。由于交通不畅,荔枝的受欢迎程度不高,所以荔枝的“美”不能被夸大。

荔枝(网上照片)

后来,蔡襄描述了“世界第一”荔枝品种陈子的生物学特性,并以陈子的“皮、膜、形、色”为标准判定荔枝等级。就荔枝种植数量而言,根据蔡襄的记载,福州的荔枝种植数量最多,达到“一家一万株”。如此多的荔枝不仅通过陆路和水路运输到首都,还出口到其他国家。“远至北大荒和西夏,东南则是新罗、日本、柳秋和大石。他们都喜欢它,并为此付出更多。”

此外,彩香还致力于荔枝的栽培、护理、加工和贮藏。如作者提到的“在深冬遮盖它以避免霜冻和霰弹”,“最忌麝香,否则当它发生时,花会完全掉落”,守夜防盗等预防措施。还有“红盐、白晒、蜜炒”等加工方法,为我们描绘古代的美食画面,展示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在书的最后,作者按等级从高到低列出了32个荔枝品种,并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和突出的特点,内容丰富,信息庞杂,篇幅最长。

荔枝光谱的遗传

《李贽谱》写于嘉佑四年(1059年)。这是蔡襄在泉州时写的。这是专门为福建荔枝写的。它是一部记载荔枝知识的古代科普书籍,反映了古代科学的发展水平,从多个方面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极高的植物学价值、农业价值和历史价值。

宋拓与蔡襄的荔枝谱

《李贽谱》完成后收入蔡襄的《段名集》。嘉祐五年(1060年),蔡襄手书刻《荔枝谱》,留下珍贵的书法遗物。因此,《荔枝谱》拓片在后世很受欢迎。此外,《荔枝谱》还有《百川雪海》、《傅说》、《山居杂志》和《古晋说补丛书》等版本。

《四库全书》提要说:“荔枝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一个谱,它的叙述需要细化。它是干净的,有书写的能力”。这不是真的。如前所述,蔡襄的《荔枝树》是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称其为“现存最早的”,是因为在蔡襄之前,晚唐、宋初的郑雄就已撰有《光中荔枝树》,专门记载了广东荔枝的22个品种。不幸的是,这本书已经丢失,并且在未来的世代中不存在。因此,《光中荔枝树》应该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荔枝专著。

继蔡襄之后,徐世民的《李之谱》、张宗敏的《曾李成之谱》和陈思成的《徐程思的许立志谱》也在宋代得到验证。然而,这三本书没有被保存下来,现在已经丢失了。有宋珏的《荔枝谱》、杜本君的《闽中荔枝谱》、曹范的《荔枝谱》、邓的《闽中荔枝谱》等。清代有陈定国的《荔枝谱》、陈鼎的《荔枝谱》、林嗣环的《荔枝方言》和吴应奎的《岭南荔枝谱》。以上荔枝书籍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反映了古人丰富的荔枝栽培和加工经验,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牡丹,但不香;荔枝是独一无二的,不是名花...两者都不是万物之美,所以各有其本质。”欧阳修在蔡襄的《李贽谱》后记中写道。欧阳修写《洛阳牡丹》,蔡襄写《荔枝谱》,是因为他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都有探索自然的耐心。因此,他们比普通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阅读古代作品时,我们不仅要从中学习有用的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