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5日从扬州大学获悉,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联合耕播机当天在江苏省扬州市通过田间试验,并将于今年应用于小麦生产,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中国水稻、小麦和其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超过1.12亿公顷。然而,在粮食作物生产中,长期存在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高、作业质量差等问题。

2008年以来,扬州大学科研人员组织作物栽培、农业机械、智能控制、软件信息等领域的专家、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和一线农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了投资2000多万元的科研团队。他们决心开发智能、无人和多种复合耕作和播种的先进设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宏成领导了这项研究,他说:“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如机械设备设计和制造、信息控制和精密施肥、应用软件技术、北斗导航技术等。开发一种无人操作的联合耕播机,可一次完成基肥施用、深松旋耕和精量播种九道工序。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

记者在现场看到,无人驾驶的联合耕播机可以在田间自由运行,并能自动掉头、掉头和后退。一次旋耕深度可达22厘米左右,施肥均衡,播种深度与播种带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