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北农林大学消息,10月11日,著名土壤科学和水土保持专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高级院士、国家杰出贡献奖专家、西北农林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显谟因医疗无效在Xi逝世,享年102岁。

朱先生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控制黄土高原的28字战略”。为了他的“黄河清”梦想,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一直默默奉献于辽阔的黄土高原,为中国黄河中游的泥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先生一生热爱党和国家。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和中国西北的山、绿、水展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是老师、学生和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榜样。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财富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朱显谟是中国黄土地区水土流失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默默地致力于广袤的黄土高原,并为此而努力奋斗。先后获得五项国家、省部级成果奖,并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朱克真田间工作奖、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

一度被视为“异常”

朱显谟生长在上海崇明村,早年经历了人民的苦难和农耕的艰辛。

"人们视食物为天堂,这里有土壤和谷物."在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繁重农活中,朱显谟看到了旧的耕作方法的艰辛和小收获给农民带来的悲伤。他长大后萌生了改变农业落后状况的想法,从而树立了成为一名科学农民的雄心。上海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理会高中数学老师的希望,申请了交通大学。相反,他申请了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选择了该大学后半部的土壤和肥料专业。

1940年大学毕业后,朱显谟考入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局,随导师侯光炯赴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进行土壤调查。

侯光炯的指导对朱仙谟严谨学风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侯先生告诉同学们,在野外调查工作中,要从土壤剖面的形态入手,深入了解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体发生过程和演变规律。这是研究土壤发生和分类的基本技能,必须仔细理解和牢牢掌握。同时提醒,做土壤调查工作必须做到“四对一问”,即:走、摸、看、访,最后问一个为什么。

这也形成了朱仙谟不迷信书籍,而是探索一切的习惯。多年来,他不断就土壤发生和地理分布、土壤侵蚀及其防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既不符合传统,也不符合潮流。他被称为“非常规”或“非常规”。通过实践检验,他的许多观点被证明是正确的。

例如,前苏联著名土壤学家威廉姆斯提出的土壤形成过程和风化过程同时发生在同一地点的理论,曾是指导中国学者进行土壤成因研究的理论基础。但是,朱显谟并不相信这一理论,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发现了威廉姆斯理论的局限性,即该理论只适用于大块岩石上的原始土壤形成阶段,这与陆地生物的进化是一致的。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朱显谟通过对太白山石生植物演替和原生土壤形成过程的系统研究,首次将从石生微生物到高等植物的成土过程称为原生土壤形成过程,从而形成了原生土壤。根据这一大胆的推论,没有陆地生命就没有土壤的形成。相反,没有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当然也就没有人类。

朱先谟对原始土壤形成过程的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威廉斯的土壤形成过程理论,即“朱的土壤形成理论”。

朱显谟院士在90周年庆典上(人民网)

新科学判断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朱先谟的研究工作注入了活力。此时,他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科学研究所工作,并于1951年受命访问中国东北。东北考察后,朱显谟服从组织安排,来到黄土高原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第一副所长、名誉所长、Xi黄土顾问、第四季度地质研究室顾问。

1959年,为了支持大西北的建设,朱贤谟毅然告别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来到位于西北农村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该所现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前身。对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动情地说:“朱老为了国家的需要,举家迁往杨凌镇,投身于黄土高原的土壤科学研究。他深深地感动了当时年轻的我,让我坚信杨凌也能做出世界科研成果。帮助朱先生搬家的经历影响了我一生的科学生涯。”

在黄土高原工作的50多年中,朱贤模对黄土高原的沟壑、峡谷进行了20多次实地考察,三次穿越昆仑山,两次进入新疆。通过大量研究,先后撰写和发表了《娄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等专著200多篇学术论文。

在研究中,朱显谟通过黄土-古土壤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比较、植被繁殖和土壤渗透性及抗冲性的巩固与改善的研究,在孢粉、石器、历史地理和土壤侵蚀定位观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黄土高原最初是由西部季风从黄河流域带过来的黄土物质形成的。它是通过黄土粉末自重、凝结和雨水三种方式沉积而成的。它是250万年来高海拔泥阻水和水阻泥形成的黄土沉积的结果,即西部的沙尘暴遇到了东部的水汽。

在他的《中国黄土高原的土地资源》一书中,他以图画的形式展示了“没有季风,就没有黄尘的降落;没有植被的及时繁殖,就没有黄土高原”,这为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提出了新的风积理论。

黄土高原治理的“28字战略”

多年来,朱显默一直做着一个叫“黄河清”的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然而,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每年流失13亿吨水土,使它成为一条色彩鲜艳的“黄河”。特别是在公元8世纪以后,黄河下游经历了更多的洪水、决口、移民和频繁的灾害,使它成为一条有害的河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治理黄河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洪水也没有完全消除。

朱显谟一直认为,治理黄河的问题实质上是黄土高原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多种少种,多种多种多种’的恶性循环。”“河堤越来越高,越来越危险,越来越危险。”河床越高,水流上下越快,持续时间越长。"

为此,朱显谟在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科学研究成果和40多年的群众实践经验,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地整理28字战略”。其内容是:所有的降水都将渗入到稻粒下的四川上塬、林果下沟的上叉、草灌下的上坡和下坡(以下简称“28字策略”)。

“28字战略”的重大科学意义在于它以黄土形成和发展理论为基础,体现了以科技推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理念,是黄土高原脱贫致富的科学基础。同时,该理论从原始土壤演化过程的形成机制出发,形成了“土壤库”理论。“全降水就地入渗蓄水”的理念不仅能充分发挥水土资源潜力,还能从根本上消除地表径流过大的危害,防止水土流失。

近20年来,朱先谟先后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战略”的“六大理论”,并逐步发展完善了其内涵。“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就,但现在似乎只有朱先生通过28字战略表达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小组全体成员的愿望和希望。一个原因是他50多年来对水土保持研究的科学关注,另一个原因是对群众智慧的吸收,这似乎与科学关注相矛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院士如是说。

朱显谟的“黄河清”之梦是通过黄土高原整治的“28字战略”实现的,其核心是所有的降水就地渗透和储存。“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在黄土高原上重建土壤水库是治理黄河的基础……”为了这个梦想,已经是老人的朱显谟从未停止过对黄土的研究。

“目前(2015年),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等项目后,黄土高原已基本变绿,黄河水土流失已从13亿吨减少到3亿吨以上。根据国内外对8亿吨黄河输沙量平衡值的研究,黄河变得清澈,王先生的梦想实现了。”西北农林大学副校长、朱显默的学生乌普说。

(观察网、综合科学网、西北农林大学网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