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前,他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这是江苏省的一所高等学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但他与江苏的关系从未中断过。他是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勇于承担:让中国人使用“母语”电脑

1939年,倪光南出生于宁波镇海。1956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现东南大学)。1961年毕业后,倪光南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并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他一到研究所,就参加了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计算机“119”的开发。

1984年10月,伴随着改革的浪潮,联想集团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开发公司”成立。倪光南被邀请为公司的总工程师。在任期间,他主持开发了联想的汉字系统和联想的系列微机,分别获得1988年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联想汉字微机LX-PC系统

联想汉卡的发明被认为是倪光南一生中做的最美丽的事情。将汉卡插入个人电脑,中国人永远不会因为不懂英文操作界面而被排除在信息革命之外。这项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促进了个人电脑在中国的普及。

“当时,中国有一种说法,汉字很难输入计算机和进行处理,所以这意味着汉字会阻碍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些人甚至认为应该用拼音代替汉字,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大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后来倪光南回忆道。

推回家:挑战视窗对国产操作系统的信心

自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一院士以来,倪光南一直敦促中国发展自己的核心信息技术,特别是国内的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

20多年后的今天,中央处理器领域基本上由英特尔和AMD等外国公司主导。在操作系统领域,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占据了中国95%以上的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这让他非常焦虑。

2017年5月,倪光南发布文件,建议停止购买并使用“win10政府版”。“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至关重要。敲诈病毒的入侵就是一个例子。自我控制是网络安全的前提。作为一个主要的互联网国家,主要的发展是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和其他核心技术。”他说,“从技术上讲,国内操作系统与微软和其他操作系统是一样的。”

倪光南对国内操作系统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可以拥有安卓生态系统的桌面操作系统,这样手机应用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为了补充我们的生态短板,为了将来取代现有的操作系统。”

我的心在江苏——评南京软件园

在东南大学的五年学习使倪光南和江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南京大学的学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京高校的学风非常务实,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益。”

2017年7月,倪光南在南京出席江苏院院在中国的合作对接会时,介绍了一家很好的基础软件公司到南京建立研发中心。“南京是中国第一个著名的软件城市。南京的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京软件业的发展也令倪光南欣喜。“我经常来南京软件谷,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软件谷目前的产值是1900亿,2020年的远景是4000亿。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实现它”。

南京软件园

作为一名科学家,除了软件信息产业,倪光南还非常关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他认为,“物联网正在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导者”。

“虽然物联网技术不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一直保持着与世界先进水平一致的步伐,这与以往的任何技术革命都不同。中国的优势是市场大,国家提倡自主创新,企业努力工作。我们正面临一个领导世界的机会。”

据了解,全国已有近30个城市将物联网作为新的战略性产业。作为中国物联网的“高地”,无锡如何保持其优势?倪光南认为,无锡“将更好地组织资源,抓住自身优势,实现突破”。他建议,“物联网的范围很广,产业链也很长。我们不能涵盖所有方面。我们必须抓住自己行业的特点来做这件事。例如,就无线标签和汽车识别系统而言,无锡是一个国家试点城市。无锡承担了制定国家标准的任务,必须继续开展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