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1919-2017)1919年生于上海。他于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于1949年获得法国博士学位,并于1951年回到中国。先后任职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他曾任中国数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名誉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愚蠢的人学习数学。我很笨,我的大脑“无效”。-吴文俊

吴文俊讲座(网络图)

5月7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发布讣告,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于2017年5月7日7时21分逝世,享年98岁。

“无论是学习纯数学、应用数学还是数学史,他都做出了深远的贡献,”吴文俊的学生、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说,吴文俊是数学创新的典范。

在数学家眼中,吴文俊是一位数学家,一位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纯学者。在他的家庭中,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老顽童”。然而,他从不认为自己有数学天赋。他认为“数学是愚蠢的人学的。我很笨,我的大脑“没有效率”。"

他与华、、钱学森同年获奖。

1936年,吴文俊被护送到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美籍华人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指导下,他走上了拓扑学探索之路。1946年,吴文俊来到法国,这里被誉为拓扑学的中心。两年后,他获得了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在被称为“现代数学皇后”的拓扑学研究中,1950年吴文俊提出了“吴指示类”和“吴公式”,将拓扑学中指示类的概念由复杂简化为困难,并给出了指示类之间的明确关系和可计算公式。中国科学院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洪波是吴文俊的博士后研究员。他说,“吴先生把这些事情都理顺了,统一了局面,很受尊重。”这被称为“拓扑地震”。

1951年,吴文俊回到中国,继续学习和研究“吴氏镶嵌”。拓扑学的主要成就使37岁的吴文俊与华、钱学森一起获得了1956年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对指示范畴和指示范畴的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指示范畴”和“吴指示范畴”,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文化大革命”期间,吴文俊被派到北京海淀学院路附近的北京第一广播厂工作,看着其他人制作电灯。他仍然怀有研究。在那个专业书刊匮乏的时代,吴文俊选择阅读历史书,转而研究数学史。他对中国古代数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试图纠正它的名称——外国经常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没有得到承认,因为它缺乏逻辑,只有简洁的公式。

李洪波在杜南告诉记者,吴文俊曾努力用算法的形式展示中国古代数学。吴文俊尤其自豪,他曾说,“我是第一个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人”。李洪波深信不疑,“包括陈省身先生在内,都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数学。吴院士不这么认为。他是第一个揭示中国古代数学存在的人

在高小山眼里,“吴先生是数学创新的典范。他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精神令人钦佩。”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开创了现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它意识到复杂的数学运算和证明是由计算机完成的。他对纯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史的研究做出了深远的贡献在高小山看来,用吴文俊的方法,几乎所有的数学定理都可以用计算机来证明,从而使人类能够把精力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思考。

对于一个一生都在尽力做好一件事的人来说,这并不容易。吴文俊37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0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此长的学术生涯在数学领域是罕见的。面对外界的质疑,吴文俊曾经反问:“为什么我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寿命?”

纯粹的“愚蠢”数学家

吴文俊曾经说过:“数学是愚蠢的人学的。我很笨,我的大脑“无效”。他极具前瞻性和创新精神,来自他日以继夜的努力工作。

“他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有数学天赋,”高小山回忆道,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仍然不会使用电脑。为了验证“武法”的有效性,吴文俊只能选择最苦的方法——手算公式。

这是一个大项目。每个公式的计算过程都很长,任何一个环节的误差都无法推导到下一步,计算只能被推翻和重新开始。用了多少张计算纸还不得而知,但吴文俊需要整整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正确的公式计算。

互联网普及后,60岁左右的吴文俊开始了他的编程之旅。

“他自学编程,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来自杜南的记者高小山回忆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计算机房里,吴文俊面对着一台笨重的台式电脑,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笨拙地敲击着,眼睛完全被眼前的小屏幕吸引住了。"有时像这样坐着要花十多个小时。"其他人想提醒吴文俊注意休息,但他的注意力不能被打扰。那几年,他的计算机操作时间在整个研究所里是第一次。

为了开辟数学机械化的崭新领域,他提出了“吴法”。“吴法”的神奇之处在于,用计算机代替人脑来证明几何定理,使人脑从复杂甚至不可能的计算和推理中解放出来。这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吴方法是中国人开创的一个崭新的领域,经过吴文俊近十年的研究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前来研究。此后,人工智能、并行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许多领域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学机械化也紧随其后。于佑成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高考数学解题系统采用了“吴法”。

在吴文俊的领导和影响下,中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国际上称之为“吴学派”。在他的一生中,他致力于“用好眼睛理解人”和培养后起之秀。他还说,“研究工作应该有中国人民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总是跟着别人”。

热爱生活的老顽童

也许吴文俊在创新中永葆活力的秘密在于他的冷漠和自律。现代数学史研究者胡作宣说,吴文俊从来没有如此张扬自己,以至于他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与他的成就不相称。

“老顽童”吴文俊(网络地图)

“我最后一次看到你的照片是在NMET模拟卷上的传记。那时我很崇拜你。我希望我能以你为榜样,祝你旅途愉快。”昨天,一名学生网民这样说。

"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纯粹的学者."来自杜南的记者高小山表示,吴文俊致力于学习和科学研究。在总结成功经验时,吴文俊曾经指出,在做研究的时候,不应该认为自己聪明,而应该总是想到一些奇怪的方法。一个人应该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如果你不会功夫,你在哪里能找到灵感?”

吴文俊不仅为数学领域的老师和学生指明了道路,还将他与数学的不解之缘引入2016年NMET语文试卷,以激励学生。

在数学的丛林世界中,吴文俊无疑是冲破一切障碍的先驱。在现实生活中,儿子吴天骄说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人。

一把藤椅、一张桌子和两台电脑几乎装满了五个房间的书。吴文俊的家和普通人一样普通。除了数学研究,看围棋比赛、读历史小说和看历史电影也是吴文俊的爱好。90多岁时,他经常独自去书店和电影院。没有特别的公共汽车。他偶尔会独自去知春路喝咖啡。

"他乐观开朗,从不抱怨。"在高小山的心目中,吴文俊总是笑容满面。在于右成的印象中,吴文俊充满了青春的容颜和精神。每次他微笑时,他的脖子都会缩回去。"每次和他握手,他都觉得自己的手非常温暖湿润,就像孩子的手一样。"

他的妻子说吴文俊“喜欢玩”,而且吴文俊的确做出了一些人们喜欢谈论的惊人举动。有一次他去香港参加一个研讨会,并在活动间隙去了游乐园。在他十八九岁的时候,他坐了过山车,和年轻人一样享受生活。另一次在澳大利亚,他大胆地把蟒蛇套在脖子上玩耍。这个数学“老顽童”一直热爱生活。

人们经常问吴文俊幸福长寿的秘诀。他总是说,我相信丘吉尔的话,可以坐而不立,可以卧而不坐,让生活尽可能平坦,不要担心不必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