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中做过一件事,但那是新中国血液中最强大的力量。精推物理学是快乐的,今生不必浮名旅行。在遥远的天空中,他是最亮的星星。”这是2011年中国十佳颁奖典礼上,“两枚炸弹,一颗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的讲话。

2011年2月26日,中国“两弹一星”创始人朱光亚逝世。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核科学技术。

朱光亚(网络图)

回到1964年10月16日15: 00,一朵黄棕色的蘑菇云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沙漠升起,震惊世界。

当时,朱光亚一行由于走错了路,无法赶到现场观看。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仍在路上的朱光亚停下来,看着升起的蘑菇云。他忍不住哭了。朱光亚一生中只喝过一次酒,那晚原子弹爆炸成功。

两年零八个月后,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这两声巨响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已经成为核大国之一。

1967年中国首次氢弹爆炸成功(网络图)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与时间赛跑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期间,朱光亚也开辟了另一条战线——为地下核试验做准备。1969年9月23日,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

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他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1994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执行主席、院士和党委书记。1995年至1999年1月,他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1995年5月,他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名誉董事会主席。自1995年10月以来,他一直担任中国促进国际科学与和平协会主席。1996年5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他担任第九届CPPCC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朱光亚早年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原子能技术的教学和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他负责并组织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和测试。他参与并领导制定和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发计划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他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技术可持续发展研究、军控研究和禁止核试验条件下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他为中国核科技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后,他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所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参与中国第一座核电厂秦山30万千瓦核电厂、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的研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参与制定和实施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199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成为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之后的全国统一的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位院士,并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

1984年,为了纪念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陈能宽(右)与万里(中)和朱光亚(左)一起参加了一个宴会。(世界湖南网)

1999年,在国庆50周年之际,朱光亚和其他22位科学家一起被授予“两枚炸弹,一颗星”荣誉奖章。

2004年12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认可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0388为“朱光亚之星”,以表彰朱光亚对中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的杰出贡献。

2011年2月26日,初春的早晨,白雪皑皑,寒风凛冽,漫天飞舞的雪花随风缠绕,像是告别。今天早上,87岁的朱光亚院士,一位“两颗炸弹,一颗星”的学者,停止了思考,中国科学课的一颗巨星掉进了雪里。但夜空中闪耀的“朱光亚之星”将永远光芒四射。

朱光亚是中国核科学的主要先驱和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致力于教书育人,为国家核科学事业和吉林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祖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勤奋敬业的科学工作者,“两弹一星”的最后一位院士任新民和“孙家栋:星月传说背后的传奇”。

-

个人简介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两枚炸弹和一颗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并被选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的中流砥柱科学家”和“中国科学技术的俊男”。

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他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4年,他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并担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和党委书记。1996年5月,他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1999年1月,他被任命为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