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了六年,最终获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此时,他离开祖国已经11年了。这个年轻人就是我国未来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朱先生。

朱(参考资料

《青年》中的朱

在法国的前五年,朱还是一个工人,一个开膛手,一个汽车修理工和一个搬运工,所有这些他都干过。五年来,不管他白天有多累,他都不得不在晚上学习法语和各种科目。1925年,朱成功进入蒙彼利埃大学生物系,师从巴塔隆教授。巴东是著名的实验胚胎学家,以研究人工孤雌生殖而闻名。

1920年,朱(左一)赴法国前与同学合影(网络图)

朱粲·Xi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吗?他工作努力,思维敏捷,深受巴东的喜爱。朱的画和切片都很精细。巴东经常大喊:“这个中国人真好!”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巴戎的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的朱很快就在人工孤雌生殖、异种杂交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巴戎合作完成了十余篇论文。1931年,朱成功地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巴东尽最大努力让他留在法国,但他拒绝了。

朱(左)和蒙彼利埃的朋友(网络图)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科学家都怀有“科学救国”的梦想,朱·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年轻人,他“谦逊,不敢忘记为国家担忧”。他因参加爱国运动而被开除。现在他的学业已经成为现实,他毅然回到了他苦难的祖国。

2.理论是有价值的,实践更有价值

对于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来说,科学研究真的是一种奢侈品。回国后,朱面临着极其困难的科研条件,甚至连他的家庭生活都难以为继。新中国成立后,朱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直到那时,他的生活和研究条件才有所改善。

目前,许多大学教师研究他们赚钱的东西,但是他们在传播网络方面做得不多。他们得到的只是鸡毛。另一方面,朱自留法以来,一直致力于卵的成熟、受精和孤雌生殖的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从未改变。因此,他的研究是系统而深入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朱实验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聘书(网络图)

朱有许多理论建树。他在两栖动物杂交的细胞学研究、多配偶受精卵中剩余精子的命运、蛙卵的成熟、两栖动物卵的受精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谈论最多的是“无祖父的蟾蜍”。

蟾蜍没有祖父,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尽管科学家们对青蛙进行了许多人工孤雌生殖实验,但没有人尝试过蟾蜍。人工孤雌生殖蟾蜍还有传播种子的能力吗?朱对此很感兴趣。

为此,朱自1951年以来,在八年的时间里,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涂血、刺成千上万只蟾蜍卵球,最终繁育出25只无父小蟾蜍。这对雌蟾蜍和雄蟾蜍中的一只成功地拥抱在一起,并产下了一批蝌蚪。因为母蝌蚪没有父亲,所以“可怜的”蝌蚪自然没有祖父。

当时,朱的成绩是世界领先的。这表明蛋蛋有一套完整的物质基础来发育成个体。人工孤雌生殖的个体能够完成正常的生殖活动并生出健康的后代。朱曾经说过,人性本善,而“无祖父的蛤蟆”又一次印证了这个有趣的观点,所以家乡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蛤蟆博士”。

朱正在做实验(网络图)

但是,朱不是一个只知道闭门做研究的人。他种过地,干过活,主张科学研究应该为生产和建设服务。朱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最突出的是成功地解决了蓖麻蚕的引种驯化和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两大难题。

蓖麻蚕起源于印度,抗日战争时期传入中国。然而,直到解放前,人们仍然不知道它的发展规律。饲养中经常出现许多问题,如蚕种不能生产、蛹不能生产蛾类、蛾类不能交配等,导致蚕种灭绝。这着实让养蚕人头疼。朱对动物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当有人问他蓖麻蚕的情况时,他得出结论,它一定与环境有关。

朱和的研究人员全都冲进了实验室。经过不懈的实验和分析,他们证明了他的猜想:蚕卵不能产生是由于干燥的空气和变硬的蛋壳造成的。蛹不融合、蛾不交配的原因是温度太高,妨碍了蛹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发育。我明白了!在朱的指导下,养蚕户通过调节湿度和温度,简单快捷地解决了蓖麻蚕的饲养问题。

蚕卵异常分裂(生物通报,1963年第2期)

解决了蓖麻蚕的问题后,习惯于忙碌的朱不想闲着。他把目光转向了人工繁殖经济鱼类,如鲢鱼和鳙鱼。

经济鱼类在我国已经养殖了几千年,但一直以来,人工养殖的家鱼性腺都不发达。那么,薯条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既简单又简单:从河里钓鱼!许多人认为这种情况根本无法改变,但朱并不相信这种邪恶。

自1956年以来,朱多次到浙江渔场进行考察和试验。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老农”在池塘边泥泞的路上游荡,手里拿着一根竹竿,赶走试图靠近的游动的蛇,并充分保护实验中使用的几条雌鱼和雄鱼。饿了,他吃了些粗茶和米饭,困了的时候,他在漏雨的小屋里小睡一会儿。经过几年的耐心和坚持,朱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产卵促进剂,可以使人工养殖的鱼类产卵。它不仅效率高,而且成本低,易于制造。

朱(左二)在实验室(网络图)

今天,蓖麻蚕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蚕种之一,鲢鱼、鳙鱼等经济鱼类的养殖也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都要归功于朱的勤奋和汗水。

1955年,朱(右)向合肥蚕场经理(左)介绍了他饲养蓖麻蚕(家乡网)的经验

3.热爱写科普的伟大科学家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和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动物繁殖中“重女人轻男人”的传统是什么?人类和动物的性别何时能确定?人类的智慧和爱从何而来?其中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科学爱好者。事实上,早在70年前,朱先生就给了一个专业的答案。

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但他总是善于利用时间。除了科学研究,他的主要爱好之一是写科普文章。在朱看来,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科学普及同样重要。回国后,朱一直致力于用通俗的方式向公众讲述艰深的科学知识。他一生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书籍。

有人曾估计,朱是清末以来写科普书最多的中国科学家。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朱·是中国百年科普著作的桂冠。

目前,在科普作家中,很少有科学家站在前沿,而朱是一位长期从事前沿研究的大科学家。他的科普书籍都是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原始资料和专著的基础上写成的。在朱的众多科普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现代生物学丛书》。你可以在这一系列的书中找到上述奇怪问题的答案。

文化生活出版社(孔子旧书网)出版的现代生物学丛书第二卷《我们的祖先》

朱虽然从事科学和工程工作,但他的文笔很好。作家巴金和李露都是他的好朋友。回国后,他们中的几个人在上海成立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社成立了,但它能生产什么书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当时中国最缺乏的是科学技术,有必要出版一套科学书籍。谁来写?这个重担自然落在科学家朱·身上,于是现代生物学系列在战争中诞生了。

这本书由六卷组成,包括“蛋生和蛋生”、“重女人轻男人”和“爱的源泉”。从1939年到1945年,它相继出版。这本书的标题非常醒目,读起来更有吸引力。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简单有趣。它涵盖了从在鸡和鸡上下蛋的问题到人类的爱,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精神和生理。朱总能根据他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来解释这一点。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生物学丛书》可以被称为我国科普作品之王。它一直被模仿,但还没有被超越!(详见古籍记载传说:“生蛋与生蛋”:达院士性科普著作)

1962年,佟弟洲(右)和罗宗洛(中)去医院看望病重的朱(左)时,合影留念(网络图)。

1962年,朱先生因过度劳累而死于肺癌。虽然他在生物学上与“中国克隆之父”佟弟洲(注2)一样有名,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关于他的信息并不多,甚至很多人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朱先生在生物学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每个人记住,不要忘记!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大楼前的朱铜像(网络图)

个人简介:

朱(1900 . 10 . 11962 . 7 . 24),原名朱永昌,著名生物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实验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他著有数十部科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如《生物学的进化》、《现代生物学丛书》、《生死观与疾病的科学观》。

名言:

科学需要人类的一生,八小时工作制是不可接受的。

注意:

注1:人工孤雌生殖,也称为孤雌生殖,是指由化学或物理因素诱导的未受精卵的发育。

注2:童涤洲(1901979)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和海洋科学的奠基人。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