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网上照片)

随着每年4月24日的临近,北京天文馆的馆长朱进总是选择一个晴朗的夜晚来避开城市的灯光,带上相机,寻找天空中一颗特别的“星星”。

在他的相机里记录的这场运动的亮点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46年后,天文学家仍然可以通过地球上的望远镜看到它,这是一个奇迹。

“东方红一号”脱了一半外套(网上照片)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恰逢朱进5岁生日。这让他觉得非常喜欢这颗卫星,拍摄和观察它成了天文学家每年的生日预约。

从今年开始,中国将这一天定为太空日。它也成为所有为探索和和平利用太空领域做出贡献的中国宇航员的节日。

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的高科技航天技术是如何在贫困和动荡的年代诞生的?许多故事仍然未知。

从1957年到1958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应该建造人造卫星。”今年秋天,赵九章等科学家访问了苏联,希望学习太空技术,但遭到冷遇。赵九章动情地说:中国应该走自力更生发展人造卫星的道路。

卫星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基础,而这在当时中国是没有的。然而,中国科学家的“飞行梦想”并没有破灭。从1961年到1964年,科学家们坐在中国科学院的长椅上,举行了12次关于星际旅行的研讨会。

196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导弹,并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为人造卫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钱学森和赵九章向中央提交了一封信,建议发展人造卫星,并获得批准。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日期定在1970年。成功的象征是“能够站起来,抓住,听到和看到”

东方红一号卫星音乐装置(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第五研究院提供)

尽管中国的卫星项目起步较晚,但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起点。第一颗苏联卫星的呼叫信号是“哔哔哔”的代码。中国的卫星信号应该是什么样的?整体卫星团队负责人何华政建议将卫星命名为“东方红1号”,并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音乐。研究人员进行了技术探索,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如连读变调。最后,电子音乐被用来模拟铝板钢琴的声音。

研究人员正在组装东方红乐器。(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提供)

天空中的卫星如何“可见”?

由于火箭的运载能力有限,卫星的直径只能做一米。在地面上,肉眼不容易看到。根据当时流行的折叠伞原理,研究人员在运载火箭的最后阶段安装了一个涂有反射材料的装置,当它进入太空时,它会像伞一样旋转和打开。

在正常条件下对这一奇妙想法的测试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当进入真空状态时,该装置不能打开。卫星发射越来越近,研究人员几乎绝望了。最后,他们设计了一个球形空气包。火箭发射后,空气包膨胀成直径3米的气球,在地面上很容易观察到。

工作人员正在组装“东方红一号”。(互联网图片)

第五航天科工集团技术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祁发仁对“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参与卫星开发的许多科研人员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前一天还在工作,第二天被迫“靠边站”。他们被稀里糊涂地选为技术领导人。

他回忆说,卫星上有四根3米长的天线,当它们被发射出去并伸向天空时就被收起来了。它能否伸展需要大量的测试。那时,没有工厂,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大仓库。“测试非常危险。我们藏在仓库的包装盒里,透过缝隙观察。”

那一年,操作员在末端车床前工作。(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提供)

第二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老科学家宋庆元参与了卫星和火箭的轨道计算。她说,当时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计算轨迹需要两到三个小时。“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第六航天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老专家陈克明参与了“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这位82岁的老人仍然模糊不清火箭和卫星的许多参数。

他仍然记得如何在冬天点炉子,用手画画。"中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

加入“太空俱乐部”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准备出发。(互联网图片)

1970年4月24日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将卫星送入天堂的国家。此后,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

宋庆元回忆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后,五一劳动节那天,成千上万的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人们盯着夜空,突然有人喊道:“看,卫星来了!”人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许多科学家也在“牛棚”里听到了“东方红”的音乐。

上图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下图中,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着“东方红一号”飞过北京(数据照片)

一年后,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一个人能否在太空中做点什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过去的46年里,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已经逐渐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陈雪川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飞行了226次。前100次发射花了37年时间,而最后100次只花了7年时间。在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的空间发射次数将超过17次,而在第13个五年计划期间,空间发射次数将达到大约30次。在过去的五年里,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7.7%,居世界之首。

目前,中国在轨卫星近150颗,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到2020年,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艘,居世界第二位。

今天的“东方红”

现在,“东方红一号”仍在地球上飞行。据推测,它可以在太空飞行数百年。致力于这颗卫星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在那里了。

东方红一号发射的那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医院通信卫星部部长周志成才7岁。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东方红”。当卫星经过时,成年人非常兴奋。”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从事航天工作,他用“东方红”系列参与了通信卫星的研制。

周志成说,20世纪90年代,中国航天工业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卖茶叶蛋比造导弹好”。“当时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我们不得不坐6天6夜的火车从北京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他是“东方红三号”发展的中坚力量,2000年成为“东方红四号”的总设计师。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正在组装。(新华社记者陈摄)

周志成说:“‘东方红’系列卫星已经为许多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服务。在“东方红四号”平台的基础上,已经发射了14颗卫星,今年还将发射5颗,明年还将发射更多。发射数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更多的新技术将投入市场。中国已经为老挝、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白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开发了七颗通信卫星。”

他说,正在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大容量通信卫星预计将于2018年首次发射,整个卫星的功率将增加到3万瓦,有效载荷质量将增加近两倍,达到2000多公斤。这些指标可以与目前国际一流水平相媲美。

他承认在目前的发展中也有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发展条件比中国第一颗卫星好得多。“两弹一星”时期的艰苦奋斗、伟大协调、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我们相信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载有两名宇航员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将于今年下半年发射。(新华社记者崔莹编写)

中国航天基金会主任张建祺说:“从来没有人想过要成为一名官员或致富,只是想做好工作。”

他说,“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促进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向强国,太空飞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